某农业电商交易数据被质疑造假、某外卖平台融资数据被质疑造假、某创业公司学历被质疑造假……近期以来,对创业“造假”的质疑层出不穷,曾经如烈火烹油般的创业潮本就因股市而正在降温,此时更如同被浇了桶冰水一般。
而在8月11日,一个名为铅笔道的公众号又整理出京东、陌陌、久邦数码、奇虎360、唯品会等14家大企业曾在创业期做过的融资数据造假,随后这些被整理后的数据在多家媒体的“融资造假”文章中被引用。这加大了行业对创业“造假”现象的不安,尽管这种造假行径此前被视为“潜规则”而广为人知。
在这些“造假”的背后,隐藏着创业者们怎样的诉求?
文/王先
这是一个从来就不缺标签和口号的时代,包括在“全民创业 万众创新”的创投领域。也和史上前几次口号喊得最响亮时期的情景相似,捧着“创业红宝书”熬/喝着高级心灵鸡汤的人们越来越多,但旁观者们慢慢发现,鸡汤里怎么浮夸的味道越来越浓。
产品跟风,融资夸大,数据造假,等等等等,简直可以列出一本创业PR攻略,众声喧哗里信噪比越来越低。在最近一段时间,某课程表、某外卖平台、某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分别因着创始人的信口开河、新一轮融资风波以及运营数据造假等问题接连被推到风口浪尖。
这究竟是怎么了?
创业匹诺曹们都在说着哪些谎言,谎言背后是出于什么样的策略行为,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有什么,“实话实说”的公司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到底还有没有市场,为什么国内创业数据披露会虚报到这样严重的程度?网易科技将在本文中逐一为你呈现。
恐引起不必要口水之争,故文中投资机构或创业企业的名字大部分做马赛克处理。
一、哪些数据正在“被造假”
1、融资金额
就在今年上半年,某O2O模式的垂直平台CEO曾在接受专访时对网易科技吐槽国内创投市场上的浮夸数据:“其实B轮融资的项目很少有能达到2000万的,可是现在市场上动不动就吹什么什么公司A轮融了5000万—实际上可能就融了500万,或者本来融了500万人民币非说成500万美元,要么乘6要么乘10。”
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某家差点将字母表按顺序融了一遍的外卖平台传出大手笔的6.3亿美元融资之后,消息刚一公布,其数据便遭到来自多方的质疑。有“业内人士”对网易科技称其实际融资金额为6.3亿人民币,也有解释称“根据后续承诺,企业最终融资额为6.3亿美元,只不过目前并未拿到这么多钱”。
创投市场的融资消息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爆点爆点爆点质疑质疑质疑声中消磨,甚至在诚实出来发声时也不再被相信。最终大家都没耐心了,每当出现一个新的融资数据,业内只是淡然地在心里默默做个减法或除法,媒体则干脆注明“未经核实,概不背书”的字样。有时只要勤快人将创业公司融资额和机构投资占比计算一下再对比估值,就不难得出“九九乘法表啊,七八四十二”一样的效果。
“比如互联网金融公司,普遍虚报融资3到5倍。”前红点创投某高级分析师对网易科技坦言。
(注:有时则需要考虑复杂的融资构成元素,如除了现金投资以外的资源作价、债转股等情况,不能完全套用公式。)
2、产品数据
创业企业对外所披露的用户下载量、日活度、月活度等等数据,有时看起来很美——就像周杰伦早期出道时的歌风一样的朦胧美。任性地玩着“下载不代表安装,安装不代表活跃”的文字游戏。
某分期平台今年宣称自己线下团队“已经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3000所高校近5000万名大学生”。而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4年2月24日发布的统计信息中第十项显示,当时中国共有大学生约2500万人。对比数据不禁令人感叹——这一年高校扩招得也太厉害了!
又比如,就在七月末,名为某侠的电动车惨遭“扒皮”:一个目前还什么成绩都没有的团队,拆了一辆特斯拉,改改外饰,便通过PPT概念大肆宣扬自己的续航可达460km,百公里加速仅需5.6秒。在没有任何样车测试的情况下,这个数据自然是难以服众,CEO马上改口称5.6秒其实是目标数值。除此之外,在量产方面,据业内人士预估某侠要达到量产需要至少投入10亿元人民币,而且在投资充足的情况下,三年里能做出来点事情都不容易,快速量产根本不靠谱。
所谓难以量产,通俗地说就好像《泰囧》里王宝强的葱油饼:“必须我亲自做,不能请人,不能速冻,必须得新鲜出炉”。
3、团队学历
至于将创始人设为关键字的新闻,“中国乔布斯”、“下一个马云”、“90后高学历高颜值霸道总裁”越来越多。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也是标题党这类物种的起源。
而从5年前“打工皇帝”唐骏到近日大受非议的某某课程表创始人,学历造假事件也在像花儿一样次第开放。对于后者,媒体调侃称“他一口气考上了五个大学,覆盖了华中华南及华北地区,跨越了一本二本三本及重点名校,几乎以每大半年一个的频率。”其本人公开的教育信息是:2010年—清华大学,2011年—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南京大学,2014年—武汉大学。
对于这种“转学频率”,网易科技也无法解释。
而网上关于“团队创始成员皆来自BAT”,“哈佛休学少年”等字眼就更随风满地石乱走了。某风投机构合伙人对网易科技吐槽:他(创业者)的合伙人可能就是上一周创业大会上认识的,临时拼凑起来,为了BP看起来更漂亮,增加拿融资的机率。但这种团队我们是不可能投的。
二、为什么要造假?
1、虚火主要发生在竞争较激烈领域
对于那些诚实的创业企业,不虚报数据,就没有市场了吗?当然不是。
在采访过程中,晨兴资本投资经理刘凯对网易科技表示:“创业公司虚报融资额,主要发生在竞争领域比较激烈的行业,比如电商,另外就是需要面向C端用户的领域,而且是用户获取成本比较高的领域,因为高调PR可以形成很强的用户认知,有可能增加公司的公信力和知名度,继而降低用户获取成本。”
不过他也补充强调,虽然这种方式不能提高到说违背社会道德的程度,但所起的负面作用往往可能大于正面,一旦谎言被曝光,不但有损公司信誉,而且也没带来其他什么价值。“以晨兴的惯例来看,一向都是鼓励公司如实披露实际融资额,即使市场很热烈的时候。”
某投资机构投资总监Eric(化名)与另一投资机构副总裁Nancy(化名)则共同表示,首先从VC的角度来说,对创业者这种虚报夸大融资的情况,一般不会主动帮其操作,但也不会干预被投公司的披露决策,并且如果被投公司不披露融资额,投资机构本身也不会去说,但是如果对方有需求,也会帮其做一定的宣传。
但他们也不忘向记者澄清自己的对外观点:VC觉得创业者比较踏实是比较好的状态,如果在沟通中如果发现其之前的历史融资数据做过假,那么会对创业者给出自己的数据真实性及存在的水分做更为保守的核查。“我们还是喜欢简单直接的。”
2、虚报数据的考虑:震慑对手,吸引投资人及求职者
在采访过程中,众多投资人异口同声将创业融资数据虚高的初衷归结为以上三点。
首先,创业公司披露融资信息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创始人在采取一种比较激进的措施,这也经常体现在公司业务方面的激进以及融资方面对外给出的数据比较虚一些。报出的融资额高,可以使对手在心理上形成压力,甚至致使其改变或停止前行速度。(诈糊?)上述的投资总监称这主要取决于创始人的性格。
其次,为了吸引下一轮次潜在投资人对自己的关注与认可。
再次,融资数额报出的越高,媒体和用户的关注度越高,本身是市场PR的一种方式。“公司的品牌越大融钱越多,在招人时对人才有更大的吸引力。创业公司开出的薪水往往不如大公司多,所以一般情况下承诺给期权。而期权相对应的是公司的估值,把估值描写得高一些,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拿到的期权更有价值。这也是原因之一。”
最后,创业企业在最初轮次时便公布数据做假,导致之后为了自圆其说,使后面轮次的浮夸依次传递下去,用一串谎言来弥补第一句的开始。
3、“外国就不刮风吗?”
也刮,不过没这么大。
刘凯告诉网易科技,类似批露融资额虚高的这种情况其实美国也一直都有。不过大家都比较自律,一般不会比实际高出太多。“据我所知,基本没有翻倍的。”究其原因,“美国创新较多,所以很少出现像国内这样在某一个领域如此激烈拼杀的情况。”
另一投资人也称,竞争激烈,创业环境浮躁是导致国内频频虚报创业数据的主要原因。“美国也有一些网站在做这种创业公司信息的披露,比较权威的如TechCrunch,包括其旗下的CrunchBace可以说是美国最大的创投数据库,但由于其是UGC模式,所以里面的数据也有真有假。”
三、写在最后:
创业公司的数据造假,不仅仅只是想搞个大新闻。在这背后,浮躁的环境,心理的博弈,PR的运作、舆论的猎奇,都在无形中共同助推着谎言的风烟。可是,虽然创业阶段由于融资协议的保密性等原因,企业或许能够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地将“秘密瞒天过海,但如果真到上市敲钟那一刻,便都将真相大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