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人文交流揭开多维度共进的新篇章 |
2015-06-26 11:20 作者:www.guigu.org 来源:硅谷网 HV: 编辑:何睿 【搜索试试】
|
|
6月22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华盛顿会见了中美人文交流引领示范性项目“知行中国”的首批美国代表。在会见中刘延东表示,中美加强人文交流,需要发动企业和民间力量参与进来,“知行中国”项目,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合作实施、由中国企业完美世界出资支持的。这种由教育机构和中国企业携手实施的交流项目,更彰显中美企业和民间力量正在人文交流领域焕发出的巨大“正能量”。中美人文交流也因此进入多维度共进的新篇章。
刘延东是6月18日抵达匹兹堡开始访美,并将于23日起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华盛顿共同主持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她紧凑的访美行程中,会见“知行中国”项目首批美国青年代表更是直接体现了两国过去一年间人文交流成果的一大亮点。自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建立以来,一大批促进两国人文交流的项目落地实施,不仅切实的使两国人民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和交往,也为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2009年,中美两国政府根据《中美联合声明》,决定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CPE),以加强两国人文交流。该机制成立以来,中美人文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一是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从2010年首轮磋商的4大领域13项成果,扩大到现在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6大领域104项成果,先后落实近300项成果,一批人文交流的旗舰项目在两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二是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并从国家层面逐步延伸到基层。结成了逾240对友好省州和城市,建立了省州长论坛、市长峰会等机制。中方“三个一万”和美方“十万强”计划,促进了两国青年学生走近彼此、相知相识。三是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从中受益。根据2013年美国盖洛普民调结果,在18~29岁年龄段的受访者中,高达72%的美国人将中国视为“盟友”和“朋友”。人文交流,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深度滋润着中美人民友谊的土壤,为中美关系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此次“知行中国”项目即以邀请来自美国不同背景、处在职业生涯中期的专业人士,通过交换体验的方式访问中国。受邀的美国青年通过在中国的文化体验、团体或个人会议以及旅行等方式,丰富自身经历,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加强在中国的人际脉络,并且寻找未来在中国的合作机会。目前该项目首批代表已经完成筛选,将于2015年10月17日来华进行为期四周的研修。
刘延东在会见中表示,中美应以战略眼光谋划和支持人文交流,特别是增进两国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中国明代伟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希望“知行中国”项目美方青年朋友们到中国去多走走多看看,了解一个历史的中国、现实的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中国,为增进中美两国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推动中美两国更好合作作出自己的努力。
项目主要赞助方、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兼官方发言人、完美世界教育投资公司总经理王雨蕴在会见后表示,人文交流如细水长流、须深耕细作,“知行中国”项目规划持续至少10年,有利于达成更持久的影响力。作为国际化互联网文化企业,完美世界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也将鼎力支持为中美人文交流作出贡献,期待崭新的“知行中国”项目早日成为中美青年交流领域的“著名品牌”。
以“知行中国”项目为代表的更多交流项目的实施,成为中美两国人文交流进入多维度共进新篇章的标志,也表明在两国政府、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两国人民的交往有了更多渠道和更广的深度。如今,中美人员交往每年突破400万人次,每天有上万人穿梭于太平洋两岸,通过互联网、手机互动的民众更难以计数,中美两国人民的这种多层次广范围的友好往来将对国际局势的和平稳定和国际秩序的优化调整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
|
|
|
【对“中美关系人文交流揭开多维度共进的新篇章”发布评论】 |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本网站部分投稿来源于“网友”,涉及投资、理财、消费等内容,请亲们反复甄别,切勿轻信。本网站部分由赞助商提供的内容属于【广告】性质,仅供阅读,不构成具体实施建议,请谨慎对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② 内容来源注明“硅谷网”及其相关称谓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需经本网站许可方可复制或转载,并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硅谷网】或对应来源,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注明来源为各大报纸、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的文章,文章原作者享有著作权,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④ 本网站不对非自身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作担保。若硅谷网因为自身和转载内容,涉及到侵权、违法等问题,请有关单位或个人速与本网站取得联系(联系电话:01057255600),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