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软件公司Hortonworks的首席执行官在2014年3月预测,公司截至年末将实现“1亿美元的run rate(运转率营收)”。不过等到上市的时候,这家公司的营收看起来却缩水了很多,该公司去年的营收仅有区区4600万美元。
实际上这位CEO所说的并不是营收,不过他在当时并未指明。这家公司现在的说法是,这1亿美元的预测目标说的是“billings”(账单收入),这个指标是用来衡量未来业务的,而这部分业务并不被包含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中。
年轻的科技公司要争抢投资者的青睐,投资者则希望撒钱把这类公司做大并从中获益,因此有些公司用上了非传统的财务指标。
这些未上市的科技公司多爱用“booking”(预收收入、预售收入,有时则被直接称为“营收+递延收入”)、“年度经常性营收”,或是其他通常会超出实际营收的数字。
这种做法完全合法,而且不违背证券行业规定,因为这些公司还没有进行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公司可以使用“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的财务指标,但必须对其进行解释,并披露这些指标和严格的会计准则相比有哪些差异。
在去年Hortonworks首席执行官做出预测的时候,这家公司刚刚融资1亿美元,估值则超过10亿美元。该公司于去年12月上市,目前市值约为11亿美元。这家公司现在必须遵守会计准则,要披露实际的营收。
只要增长强劲,乐观的新秀公司便不会像许多风投和其他投资者那样在意。许多科技公司的高管称,非传统的指标更能反映出公司在获取客户、同业竞争上的成绩,而且能够将公司的估值推得更高。
不能出错
有人怀疑称,这种做法无非体现了科技行业自大的性格,是在给自己挖坑。他们说,觉得这种含糊、非传统的财务指标没问题的投资者,是在吹高估值,把羽翼未丰的科技公司逼上绝路,不给它们出错的余地。
风投公司Benchmark的合伙人比尔·格利(Bill Gurley)今年2月的时候在自己的博客上抱怨称,科技行业的许多大投资就是看看幻灯片。
“投资者以为自己在投资时看到的数字,也会一模一样地出现在IPO文件中”,他写到。有的投资者“根本就是忘记了他们传统的风险分析”,一味担心自己可能错失机会。
Benchmark是Hortonworks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之一。格利说这家公司在IPO前的财务披露是透明的。
《华尔街日报》挑选了50家科技公司,把它们上市前公布的收入及预测与上市后财报披露的同期数字相比较。结果发现,包括Hortonworks在内的15家公司后来披露的业绩较差。在至少6家公司中,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它们在上市后使用了更为保守的会计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