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联网+出来的这次创业潮,有人将它类比作半个世纪前的“上山下乡”,有人认为它更接近“大跃进”。在我看来,时代背景大不一样,政策方向也完全不同,更关键的是,人的认知也存在天壤之别,所以无论从功能、结构和趋势等等哪个方向看,创业潮和半个世纪前那两次浪潮都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最近什么风起云涌?创业和创业者们。一大波创业者涌现在当今互联网界各个细分领域,形成似乎势不可挡的浪潮,甚至于在一些城市的产业集中区域演化到了一种言必称创业,不称不好意思见人的癫狂状态。对于互联网+出来的这次创业潮,有人将它类比作半个世纪前的“上山下乡”,有人认为它更接近“大跃进”。在我看来,时代背景大不一样,政策方向也完全不同,更关键的是,人的认知也存在天壤之别,所以无论从功能、结构和趋势等等哪个方向看,创业潮和半个世纪前那两次浪潮都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但唯有一种贯穿其中的动力是相同的:热情!参与者、投身者的热情。热情与时代无关,与政策无关,只与背后存在相同的心理动机有关。这个动机叫做“理想”,只不过上山下乡者和跃进者是为革命理想,创业者是为金钱理想抑或事业理想。
为了帮助创业者理清思路,今天我要请问他们三个问题:
第一,你确定这个理想是你的吗?第二,你知道自己是谁吗?第三,你究竟有多大胜算在胸?
我知道,创业者们总是被马云那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感动得热泪盈眶,认为只要创业,就是在实践自己梦中的理想。无可否认,对极少数智者来说,也确实是这样。对他们来说,大潮来与不来,这件事情都是要做的,无论马云、刘强东,还是雷军、李彦宏,都是这样的人。但更多的人,那些人云亦云者,那些“言必称”,那些喝着赊来的咖啡谈着上不封顶的宏图者,从刘强东、马云、雷军身上,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实际上,在他们所谓“创业”的过程中,自我不是被发现,而是被消灭了,在向他人(他者)梦想的投射性认同当中被消灭了。在他们身上,行动(“创业”)意味着主体的暂时退场、主体意识的丧失。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绝大部分的“创业”都在一种不可名状的意义上是疯狂的原因。通过行动(“创业”),这群人把自己的一切未来,包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都交给了那个不知死活的梦想——他人的梦想。
很多人的人生是被设计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发现过自我的欲望,只是习惯了把他者的欲望误认为自己的欲望。从小,父母希望我们出人头地、希望我们继承他们未曾实现的梦想,于是乎原本可以成为一代名厨的男孩,长大去做了默默无闻的工程师,原本可以闪耀芭蕾舞台的女孩,长大成了庸庸碌碌的医生……关于创业,一把火点燃了许多人的热情,要做一回人生的主,却因为习惯了把他者的欲望当作自我的欲望,懵懵懂懂就把雷军马云的梦想当成了自己的梦想。
对他们来说,创业的目的变成了创业本身,原本应当作为创业目标的客体没有到场,而是将创业这个过程当成了行为的客体去追逐。“我在创业”,对他们来说就够了。然而这种从创业中获得存在感的心理注定是错误的。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驱使,仅仅建立在难于表达和描述的、朦胧的奋斗情绪之上,基于寻求笼统的自我实现、寻求被他人承认的执著,这样的创业就是没头苍蝇的徒劳无功。
电商专家庄帅曾经讲过北京[微洗衣]的案例,所谓“5千万估值的企业”就这么没了。在我看来其实这是必然,因为该创业者不了解行业,缺乏资金、资源,甚至在创业冲动之下“连做什么都不知道”,却心心念念“只想颠覆些什么”。这种所谓的“颠覆”,只是无目的的欲望使然,是脱离现实条件、无视可行性的危险欲望使然。要知道,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联手改变世界的时候,他们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让计算机从庞然大物走到千家万户的桌面,这才有了PC的传奇。
对这群人的冲动,我完全能够理解并且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冲动。十八年前,我上大四的时候,那还是Win95一炮而红的年代,比尔盖茨出版了著名的《未来之路》,盖茨、戴尔和拉里森退学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已经在江湖上流传,于是我骤然产生了难以压抑的退学冲动。徘徊半个多月之后,我终于弄明白:即使课程再枯燥,退学也并不代表成功的开端;盖茨、戴尔和拉里森退学,是因为有急剧成长的公司业务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们投身其中;而当时并没有什么任务急迫地等待着我,所以退学没有理由。到今天,我不会羞于告诉别人,自己是个创业路上的失败者。原因很简单,因为今天这些创业者,迟早会跟我一样,99.99%的可能创业失败。
中国古语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中国人曾经世世代代将考取功名作为最崇高的追求。今天的价值观变了,变成“万般俱平常,惟有创业爽”。除了雷军耳熟能详的“台风口的猪”,贾跃亭一句“无颠覆,不生存”同样引得万人追捧。对此我非常反对,李彦宏也抨击说“风口论是充满投机思维的方式”。况且,如果人人都创设自己的企业,那么整个社会呈现出来的将不再是现代和后现代的分工社会、合作社会,而是前亚当.斯密时代的元社会。
所以,适合创业与否?很多人没有自知之明。这不奇怪,连庄子一开始也没有。
庄子悖论在中国人尽皆知:究竟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楚,庄子最后得出自己梦蝶的结论。精神分析学认为,由此证明“庄子不是白痴”;因为白痴“相信自己与自己的身份完全一致”,无法在两者之间“保持经过辩证性调停的距离”。适用于今天动不动要寻求“颠覆”的那些创业者们,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无法分清自我与创业者角色之间的距离,相信自己就是未来的雷军、未来的贾跃亭,甚至未来的乔布斯。我想追问这些创业者们,究竟你以为自己是现实世界当中的马云前传,抑或仅仅只是自己梦里的再版雷军,你分清楚了吗?庄子能够明白是我梦蝴蝶,而非蝴蝶梦我,其根本原因在于庄子明白,当主体是自己的时候,有能力思考这个悖论,而当主体是蝴蝶的时候,却没有这个能力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关键的“自知力”就是庄子悖论的破解之道。
一将功成万骨枯。创业者们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都觉得自己是那个“一”而非“万”。每个人都觉得与众不同。这没错,世上本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你一定与众不同。可是把你跟别人区分开来的那一点点特质,够不够支撑你成为“theONE”?你也许会说,即使只有0.0001的可能成为那个“一”,也比中六合彩的几率高多了,是不是?
在别人都不创业的时候,你创业,你牛逼。在人人都创业的时候,你创业,你傻逼。因为你无端投身贡献了投资人筛选项目的分母,让他们从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变成了万里挑一。他们的胜算大了,你的胜算却微乎其微。即使你能像某航天神童一样地风光过市一把,其实也只是为那些心术不正的VC作了一回伥,到头来除了涨点招摇撞骗的经验值,一无所有。
前几天跳楼那个长沙股民,投入自己的170万资金,杠杆化放大5倍之后,全仓了中国中车,他当时的胜率是多少?50%,要么涨要么跌;然而他输了,所以跳了楼。我想问问诸位创业者们,押上了自己的金钱和未来之后,算没算过你的胜率是多少呢?幸运的是,炒股是个零和游戏,别人赚的钱一定是你亏出去的,而创业却可以生出新的钱来;不幸的是,创业失败的风险远胜于炒股,因为你要面对的是未知的天地,千万人的大航海,幸运找到新大陆的只有一个哥伦布。=========================================================================================
背景材料
这几天,就在新股民还在源源不断抱着钞票冲进股市的时候,上证指数已经从5千点强力下挫。就像那些经历过从97到07年几波牛市的老人,开始给新进散户们讲“过去的事情”那样。我也从广义创业的角度,第一次公开跟大伙儿摆一摆自己的老资格:
1986年,小学五年级,获得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铜奖,开始畅想自己发明作品的商业化前景和可能带来的可观收入;
1992年,高二,再获全国银奖,商品化失败(十年后才有类似产品占领市场);省市金银铜奖若干不计;
1995年,大二,时任共青团南航委员会组织部长,创建《南航青年报》失败,被缩水为校报文艺副刊;
1996年,大三,时任南航大学生科协秘书长,在已经获得了南京市乃至江苏省诸多高校(包括南大、东南、河海、南理工、苏大、徐大等)和省科协支持的前提下,筹备创建江苏省大学生科学技术联合会,中断夭折;
1997年,大四,以培训中心的名义创办南京市(也有可能全国)第一个网吧功能的场所(那时候尚没有网吧一词),四个月后经营不善关门;再筹建类似后来人人网的大学生社交平台,未果;
1999-2010年,创立美信科技公司(Merrinfo.com)和虚拟现实网站(Mirrorcity.net),产品及项目初见规模和成效,相关报道见诸IT界投资界媒体,囿于后续资金短缺,最终歇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