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  |  评测  |  活动  |  学院  |  访谈  |  专题  |  杂志  |  产服  |  
您现在的位置:硅谷网> 资讯> 文娱>

自媒体时代的电子阅读什么样?无社交不阅读

2014-05-07 10:33 作者:魏武挥 来源:硅谷网 HV: 编辑: 【搜索试试
社交阅读

自媒体这三个字,与UGC(用户产生内容,Users Generate Content)密切相关。从早期的BBS应用,到后来的博客、微博乃至今天的微信公众账号,用户产生内容的工具不断在更迭,但这个趋势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有越来越强之势。虽说单个自媒体很难持续,在博客时代大量的非常有名的博客,今天已经不再持续——比如说,有博客女皇之称的徐静蕾博客,最后一篇日志是2010年11月的——但整个自媒体态势,可以说是前赴后继,张三不写更多李四接上,而且从趋势上来说,看不到有消退的可能。

所谓自媒体

自媒体,在我的定义中,就是由个体(或者极少的几个人)创办的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征的数字媒介形式。个体创办很重要,一些公司化运作的媒体,虽然从业者也不多,但不是自媒体,因为这些机构类媒体缺少强烈的个人风格特征。自媒体本身有非常明显的风格或者好恶,对诸如“平衡报道”、“客观中立”不感兴趣,他们要彰显的就是自己的观点立场——而这一点,是机构媒体会刻意去避免的。所以,自媒体的核心是主观立场,并非客观立场,通常有自我代入感,比如说进行一系列的“前台表演”动作。

2010年4月,新浪微博发起了一个带绿丝带的活动,参加者会在自己的微博名字边上多一个绿丝带的符号,以表示ta对青海玉树受灾群众的哀悼之心。有鉴于我所在大学学院和新浪数据部门有业务合作关系,故而我讨要了一点数据。截止到某个日子,在活动发起日到该日有登陆的用户中,v字认证用户有51%悬挂了绿丝带,非v用户的比例只有20.5%,而粉丝数排名前2000的大v,比例上升到57%。

—— 这些数据不是抽样所得,而是全样。

我们显然不能说:v字用户比非v用户更有爱心,也不能说v字用户比非v用户更关心新闻(2010年4月的青海玉树地震举国皆知),我们只能有这样的结论:实名认证的v字用户更愿意“表演”爱心的存在。

广义而言,有无商业目的都可以视为自媒体,狭义而言,自媒体应该有利益诉求,不一定是一种商业模式,但会比较刻意追求物质利益,换而言之,有商业运营手法。

博客时代,顶峰的时候,中国号称有1亿博客;微博光是新浪一家,就自称有5亿账号,日活跃账号即便今日仍然有6000万之巨。微信公众账号大致在300万上下。博客、微博、公号,广义来说,都可以视为自媒体。但平心而论,很多博客用户、微博用户、公号主持者自己都未必视自己是什么自媒体——尤其是未经过实名认证的——概因他们基本上不存在刻意运作,也没有商业诉求,纯属兴趣爱好。也正是因为此,自媒体极其容易死亡,没兴趣了就会轻易放弃,因为本来就没什么特别的目的。

在论述完自媒体后,读者们也许会有一种感觉:自媒体是专门的一帮人,整个信息场是不是自媒体和阅读者泾渭分明就是两拨人呢?答案显然是不对的。与传统媒体传者受者壁垒分明的情况恰恰相反的是,阅读者和自媒体传受双方经常易位。举个例子就是微博的转发。当一个用户看到另外一个用户的微博时,ta是后者这个自媒体的阅读者,然后ta发现这条微博很有意思,于是按下了“转发”这个按钮,在按下那个时刻,ta瞬间成为了传播者。如果ta在转发的时候,还写上了几句话,显然ta又成为了内容贡献者。这里的转化,可能就是几秒钟的事情。

所以,阅读这种信息接受行为,与传播这种信息发送行为,非常密切地混在了一起,几乎不能分割出来讨论。这也就造成了自媒体时代的电子阅读有着如下的强烈特征:不社交,无阅读。每个人都在做自媒体,ta能覆盖的一个传播范围,其实就是ta的社会化弱关系+强关系的范围。每个人也都在读自媒体,ta能读到的信息范围,其实就是ta的社会化弱关系+强关系能推送出来的范围。

早期自媒体的阅读

从过去发展的历史而言,阅读全面进入社交时代,也不是自媒体一开始就创立的。

UGC并不完全就等同于自媒体,虽然没有UGC就没有自媒体。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BBS。通常我们不会把BBS视为一种自媒体,因为这里面“人”的因素很少。BBS是以帖子的方式组成起来的,重点是内容,而不是写内容的那个人。虽然在BBS盛行的时候,有一些所谓BBS中的大虾,也就是著名的网络ID(比如方舟子其实作为一个ID来说,就是BBS成名的),但毕竟是非常少的少数。BBS在页面构成上,用户ID的位置不太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早期BBS甚至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把这个ID所撰写的内容够汇聚一处,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对于阅读者来说,专门某个ID的阅读是很少见的,人们只是对内容有兴趣罢了,对“人”是不感兴趣的。

真正意义催动起自媒体这个概念的,其实是博客。虽然自媒体这三个中文字因为微信公众账号而火爆,但它的英文wemedia却诞生于2005年,也是博客兴起的时间段。博客和BBS同以UGC为核心,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博客非常强调“人”这个个体,博客是以“人”为主导的一种出版工具,除了形形色色的模板主题(theme)外,侧边栏插件(widget)更是给博客主人以一个巨大的空间来充分展示自己:相册、豆瓣插件、座右铭、友情链接、自我介绍、大幅头像等等。在我看来,博客带动了“人”踏上互联网,而随之后来的,便是SNS、微博等网络服务兴起。人们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用技术工具充分去演绎自己的人格。于是,阅读一个博客与阅读一个BBS帖子不同的是,阅读者存在这个可能:因为是这个博客主写的,所以我阅读。

但博客的阅读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因为博客一般为个人所写,大部分人又是纯出于兴趣爱好,有无新内容发布变成一件不可预期的事,这与机构媒体通常每日都要更新完全不同。从阅读者角度来说,知道博客是否更新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访问该博客页面是否更新,如果阅读者关注了十来个博客,动不动就要去刷新博客页面,显然不切实际。

于是博客出现了一种“订阅”,也就是RSS阅读。通过一种工具,将博客的RSS源放入其中,就可以像收邮件一样地收取博客最新更新内容。这为阅读者同时关注多个博客带来了方便。博客时代,有相当的博客阅读,是通过RSS阅读来完成的。做RSS阅读的,非常知名的有Google Reader,国内也有鲜果、抓虾等,都是百万当量级用户的规模。

然而,RSS阅读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传受双方互动不易。因为在使用第三方工具(比如Google Reader),阅读者完成阅读的平台并非在该博客页面上,如果要发表一点看法,还要点击原文链接再回到博客页面上——这其中的路径很麻烦,于是很多人如果不是什么特别要说的话,就懒得再回复什么。当阅读者普遍成为一种沉默的状态时,写作者的正向反馈动力就逐步下降,内容输出就越来越少,导致阅读者也越来越懒得去阅读博客,这种恶性循环,是我以为博客之所以衰落的核心原因。

就算是放到今天,有些专业的博客后台发布系统(行内称之为CMS,内容管理系统)都是非常优秀的,远远超过微信公众账号或新闻客户端的自媒体发布系统。但写作最好的动力来自于阅读后的反馈,当这一环失落后,写作能开头,但就难以为继了。

但博客这个形式,它确立了这样一种逻辑:阅读者阅读的是某人的看法,而不是看法。它突破了BBS以内容为核心人为辅助的模式,带来了以人为核心的阅读模式,这在后来的自媒体形式中,成为默认的逻辑。回顾自媒体历史,就会发现,这个逻辑,至关重要,几乎可以称之为一个转折点。

社交与阅读

严格意义来说,博客离社交很远,道理就在于博客主和阅读者之间互动不多。但在博客圈内,其实是有一款产品隐隐显出这个影子来的,只是很可惜,运营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自废武功,最终关门了事。

这款产品就是MSN的Space服务,那是一种基于MSN账号的博客服务。当你的MSN好友在自己的Space上有新内容更新时,ta的头像名字后会出现一个小黄星,提示你该好友有更新,促使你去点击阅读。点击后,你到达的就是Space页面,想随便回复几句,不需要跳转,十分方便。

小黄星和RSS阅读,都解决了如何知道一个博客是否更新的难题,而且小黄星能够让你很方便的与博主互动,小黄星本身又是建立在“好友关系”这个机制上,先天就是一个可社交的工具。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MSN后来很愚蠢地去掉了小黄星这个设计,在缺少阅读者反馈的刺激下,慢慢Space的撰写就日趋荒废,苟延残喘了几年后,微软宣布关闭这项服务,博主可以把内容导入Wordpress这个博客服务商。

小黄星的意义在于,当阅读和社交嫁接时,撰写就变成了一个有动力的事。时至今日,博客作为一种单独的服务在商业上已经被证明失败,但日志写作,在很多社交网络上并不罕见,比如国内的Qzone,国外的Facebook,都配有日志服务,使用者人数众多。

微博的出现,狠狠地将社交+阅读往前推了一步,以至于今天但凡要搞自媒体,一旦失却社交网络的支撑,便会马上败下阵来。早年一些著名的博客主,一开始很抗拒微博,包括微信公众账号,慢慢的,都加入了其中。

微博有一个“转发”按钮,在Twitter里被成为RT。事实上,RT是用户自行的发明创造,用的人多了,被Twitter接受为官方功能。至于国内微博,那便是一上来就有的功能。无论是早期的饭否叽歪,还是后来的新浪腾讯等微博。

微博也有一个“评论”功能,Twitter一直到今天,对评论这个功能并不重视,但在中国,微博的评论出现了很浓的BBS味道:盖楼。一条微博底下可以有上万评论的盛况,在Twitter里是很少见的。Twitter更强调的信息流转(也就是RT),而微博,则兼而有之。

微博页面上,对于一个使用者(或者我们说一个自媒体)来说,最重要的模块在右上角:新增多少粉丝、多少评论、多少转发。这些数字越大,正反馈力量越强,越驱动用户使用微博。经验表明,很多人早上打开微博,第一眼瞄向的,不是微博上的timeline,而是右上角这个模块。我曾经在微博上戏言,如果我写微博,十天都没有任何新转发新评论,那大概就不会写了。这个感叹等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阅读的社交化,把写作这件事变成了一种“游戏”的过程。事实上,游戏之所以那么得吸引人以至于会让有些人沉溺其中,就在于游戏有很强的反馈:杀掉一个怪物获得资金若干,得到一本书智力上涨若干,等等。过去的写作,反馈是很少的。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无论是报刊上写专栏,还是耗费心力写一本书,反馈又少又不及时。出现了互联网后,反馈开始登场。之所以BBS在博客全盛时依然不落下风,就在于它的反馈更清晰。

微博的出现,终结了已经开始没落的BBS和博客,它的致命武器就是:反馈。而反馈,建立在一种社交上。无社交不阅读的时代,在微博手上,正式拉开。

深化社交与阅读

我订阅了不少微信公众账号,但我慢慢发现,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很多公众账号我并不会打开,尤其当微信4.0将订阅类公号折叠在一个模块中之后。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朋友对某篇文章的分享,点开来看看,阅读后才发现,这篇文章其实就是我订阅的公众号中的一篇。但路径很有趣:我不是打开公众号看的,而是通过朋友圈看的。我把我这个体会发了一条朋友圈状态,得到了很多的赞同。

其实,微信公众号在很多地方与博客的RSS阅读非常像:订阅。无非就是博客以桌面互联网为主,微信以手机为主。但它与博客也有非常关键的区别:博客的RSS阅读可以分享,但分享所依靠的社交网络很弱(google一直到很后来才力推google+这种社交服务,而且应用度不广),而微信的社交网络非常强,朋友圈粘度也很高,分享后被再点击阅读的可能就很大。

传统媒体真正意义上的噩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如果说互联网兴起后,传统媒体步入了一个下滑的阶段,那么到了博客等兴起后的UGC时代,传统媒体由于内容供给量份额上的变少,步入了雪崩的阶段。到了阅读是需要伴随社交关系的时候,它们顷刻间进入了“断崖”阶段,也就是呈一种自由落体般的下滑速度。因为传统媒体即便开设各种社交网络账号,无可避免的,人格化不够,很难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说它们没有粉丝,而是说它们没有社交网络,粉丝是单向的,社交网络是双向的),缺少这层关系,无社交不阅读,传统媒体的供给,匹配的阅读就产生了问题。当阅读量没有了之后,后面,就什么都没有了,无论是前端收费的付费阅读模式,还是后端收费的广告模式。

在社交网络时代,“整理者”这个概念浮现了出来。整理者本身并不原创信息,而是改变传播路径。很多微博时代的大V其实扮演的都是整理者的角色,微信朋友圈虽然没有大V这个概念,但很多人除了发布自己的照片或者心得状态之外,也会分享一些并非ta自己原创的文章。整理者的意义在于,ta有可能把很多天前的一篇文章重新翻出来,让这份内容再次获得被阅读的机会。本来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可阅读的时间很短,要不了几个小时,一份信息很有可能被淹没在数字海洋中从此消失不见。整理者可以把这条信息重新翻出来,让它再次获得一个生机。在微信朋友圈,我的一个搞IT媒体的朋友,在一年之前写作的一篇文章,忽然在两个月前再一次被广泛传播,就是整理者的力量所致。

社交网络中对自媒体的阅读,其实就是对一个人的阅读。太过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文章没人看,就像一个太正襟危坐的人没什么朋友的道理是一样的。偶尔的错别字,口语化的表达,甚至有时候粗俗的表达,反而看者云集。这种阅读,本身也表现出碎片化、情绪化、快感化的特点。社交网络中的阅读,理性深入,比例并不高。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文章越长越没人看(不过,分享倒是很多,但分享者本人未必真会去看长篇大论)。

厚重内容的自媒体阅读

自媒体,虽然大多数呈短小特征,但也必须注意到厚重的一部分。这里的厚重,其实分成两个维度。有的内容非常厚,那未必有多么深刻,有的内容则分量十足,引人思考。这里厚重的内容,就是指:电子书。

2013年5月,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在电子书阅读,有比较可观的增幅,从11年的人均1.42本到12年的2.35本。调查并没有揭示这里的电子书究竟是什么,但经验告诉我们,网络文学是一大块。书是一种媒介产品,那么,网络文学其实也是一种自媒体。

厚的网络文学可以长达上千万字。但上千万字并不是一下子掏出来给你看,而是每天万把字的更新。极端的网络文学写作者可以达到一日三更的地步:一天更新三次,每次一万字,而且是三部小说同时开写。

在动辄百万字的厚度下,其实网络文学有强烈的评书特点:章节之处,伏有大量的让你要看下一回的所谓“钩子”。不过,通常意义上,这类钩子其实和正文没什么关系。比如说,两位大侠正在酒馆里聊天,聊到深处,突然楼梯上传来一阵脚步声,却也不知谁。这个作为某章结束,十分吊人胃口。明儿下一章开始,原来是个小二,跑上来问要不要加水?网络文学里这种和主体内容没什么太大关联的钩子比比皆是,也是为了勾住阅读者不断向下阅读的重要因素。

网络文学还有很强烈的游戏特征,以修仙类小说为例,阅读这类小说非常像旁观一个人来打角色扮演类游戏:修炼升级、打出宝物、经常有些所谓大BOSS的关底。这时候的阅读,和打游戏是无异的。

另外一种电子书,则偏严肃,它与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电子化不同,其实它并没有书号(这和极大多数的网络文学类似),内容一般在几万字上下,真要出书有点过于单薄。曾有一本非常有名的电子书,以哈利波特为什么不能娶赫敏为题,专门讨论欧洲诸国的政治与文化。这本书是一位从事法学教育的大学老师所写,看似无厘头,其实话题选择很严肃,但这类电子书在整个电子书领域中,比例很小。

最后的小结

总的来说,今天就自媒体(无论文章还是电子书)阅读,一般都在移动设备上展开,手机或者平板。移动阅读的好处很多,比如说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再比如说因为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收藏分享变得很方便。一个与收藏分享有关的应用“印象笔记”,据说下载量也已经突破300万,看来人们的确有这方面的需求。

但是,我总觉得,一说到阅读,似乎人们总有不同的想象。看一篇八卦帖子的是阅读,正襟危坐看本严肃书籍的,也是阅读。然而,这两种阅读,全然不同。

媒介环境学一脉学者们的考据是,阅读催生了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催生了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则催生了今天的主流文明。这种考据是否正确可以讨论,但它的出发点在于:阅读与口语时代的聊天不同,它是个人行为:关起门来读书。在想象中,这也是很风雅的行为。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会和自己对话,力求作品完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会和自己对话,思考作品想表达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读者与作者用一种不可言状的方式在对话。这些,都是内省的事,突出的是个体,容易诞生个人主义情结。

但到了数字时代后,基于社交的阅读已经越来越不像个人的行为。如果说收藏这件事还属于内省的话,分享就全然不同。分享是很“集体”的,也是充满着一种作秀成分的:看,我看的东西都是这类的。就我个人观察的经验来看,很多分享者其实压根没心思阅读ta所分享的那篇长长的文章。注意,他们不是在分享阅后心得,而是分享阅读物本身。

分享行为,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游戏”——麦格尼格尔在她的《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说,优秀的游戏都有一个反馈系统。阅读这件内省的事本来是缺少反馈的,外部很难给到你一个什么刺激来继续鼓励你阅读。但分享之后,却有了反馈,比如说,对这种分享叫一声好。这种反馈加快了人们分享的动力——注意,不是阅读的动力。你来我往之下,阅读已经完全不是个人主义的行为,而成为了一种小圈子式的集体主义行为。

移动阅读是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反过来,碎片化时间也不可能让你有很深入的阅读,更何况相当多的阅读发生在嘈杂的环境中(比如地铁里),它缺乏自省的情境。都是阅读,但移动阅读显然更为短平快一些。

古语曰“开卷有益”,这个卷其实是有些特指的。阅读这件事,作为一个概念内涵极广。短平快的阅读,与深度阅读,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图书阅读率上升,和社会文明进步之间,不是那么简单的因果关系。移动阅读,和我们通常意味上的阅读,并非一回事。对自媒体的阅读,其实是一种社交行为,偏轻偏快偏碎片,事实上,和我们过去所谓的阅读,本质是两回事。

在这样的一种阅读之下,整个社会和文明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但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就不在此文中讨论了。(中国图书评论 供稿)

【本文作者魏武挥,博客“扯氮集”博主。欢迎于微信/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钛媒体/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作者声明:本人不接受商业文章(俗称软文)撰写的合作,不要再询问我如何合作法。】

【对“自媒体时代的电子阅读什么样?无社交不阅读”发布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本网站部分投稿来源于“网友”,涉及投资、理财、消费等内容,请亲们反复甄别,切勿轻信。本网站部分由赞助商提供的内容属于【广告】性质,仅供阅读,不构成具体实施建议,请谨慎对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② 内容来源注明“硅谷网”及其相关称谓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需经本网站许可方可复制或转载,并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硅谷网】或对应来源,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注明来源为各大报纸、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的文章,文章原作者享有著作权,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④ 本网站不对非自身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作担保。若硅谷网因为自身和转载内容,涉及到侵权、违法等问题,请有关单位或个人速与本网站取得联系(联系电话:01057255600),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广告
相关
·音乐走进“群嗨”时代,否认已死走进平凡!
·君乐宝被自媒体敲诈案件惊动最高检 教育和治理共
·知名企业被自媒体敲诈,这起案件为何惊动最高检
·野蛮生长时代后过,网络文学开始走向下一站
·私享桥举办中国新时代企业家论坛2019北京峰会
·如何利用移动媒体变现业务模式最大化提升收益?
·移动时代的文化新业态:5G来袭 为音乐产业提速
·运营商世界网正式更名为运营商财经网 做财经化媒
头条
中国近2万家影院在新冠疫情之下该如何自救求生? 中国近2万家影院在新冠疫情之下该如何自救求
据企查查显示,截至2020年3月4日全国在业和存续的影院相关企业有17109家。2013年以来……
·中国近2万家影院在新冠疫情之下该如何自救求
·短视频App迎来下载量高峰 直播运营催生“宅经
·毕志飞怒斥徐峥原文:毕志飞称徐峥破坏了行业
·央视官宣2020年春晚节目单 努力拉回“网生一
·美剧《硅谷》大结局:给互联网巨头们的逆耳忠
图文
FUN肆玩吧 华为音乐携手荣耀手机 让青春之音尽情流动
FUN肆玩吧 华为音乐携手荣耀手机 让青春之
海尔与以色列最受欢迎的特拉维夫马卡比球队达成战略合作
海尔与以色列最受欢迎的特拉维夫马卡比球队
崔雪莉生前遗愿清单公开 雪莉生前痛苦文字曝光
崔雪莉生前遗愿清单公开 雪莉生前痛苦文字
2019苏宁双十一晚会节目单 湖南卫视双十一节目单
2019苏宁双十一晚会节目单 湖南卫视双十一
最新
·FUN肆玩吧 华为音乐携手荣耀手机 让青春之音尽情
·海尔与以色列最受欢迎的特拉维夫马卡比球队达成战
·开店没观众 闭店照付成本 疫情下进退两难的影院人
·中国近2万家影院在新冠疫情之下该如何自救求生?
·明星粉丝微博大战!竟是为了这个智能音箱的代言人
热点
·崔雪莉生前遗愿清单公开 雪莉生前痛苦文字曝
·2019苏宁双十一晚会节目单 湖南卫视双十一节
·2019湖南卫视苏宁双十一晚会:狮晚嗨爆夜节目
·2019天猫双11晚会节目单:天猫双11狂欢晚会节
·《非你莫属》节目改版,杨蓉以全新身份亮相
旧闻
·国内歌舞演艺“见光死”,文娱投资还有机会?
·橙瓜网络文学奖受热议 四项作者奖名单即将揭
·文创快讯:黄晓明、蒋劲夫、王源、贝托鲁奇等
·刑事控罪殃及集团 默多克或关闭全部英国报纸
·星素PK火力凶猛,《我要上蒙面》战况升级(图)
广告
硅谷影像
FUN肆玩吧 华为音乐携手荣耀手机 让青春之音尽情流动
FUN肆玩吧 华为音乐携手荣耀手机 让青春之音尽情
海尔与以色列最受欢迎的特拉维夫马卡比球队达成战略合作
海尔与以色列最受欢迎的特拉维夫马卡比球队达成战
中国近2万家影院在新冠疫情之下该如何自救求生?
中国近2万家影院在新冠疫情之下该如何自救求生?
明星粉丝微博大战!竟是为了这个智能音箱的代言人名额
明星粉丝微博大战!竟是为了这个智能音箱的代言人
新浪新闻App携手钱江台、钱江视频 倾听“出院者说”
新浪新闻App携手钱江台、钱江视频 倾听“出院者说
斗鱼渝万COO回应,女主拜金,与其男友都是受害者
斗鱼渝万COO回应,女主拜金,与其男友都是受害者
关于我们·About | 联系我们·contact | 加入我们·Join | 关注我们·Invest | Site Map | Tags | RSS Map
电脑版·PC版 移动版·MD版 网站热线:(+86)010-57255600
Copyright © 2007-2020 硅谷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038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