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der俨然成为约会应用界冉冉升起的新星,俘虏了无数春心萌动的单身男女。
其功能实际很简单,用户在启动该应用后可以用Facebook账户登录,浏览他人的信息资料。每种可能的配对都会以卡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向左滑动表示跳过,向右滑动则意味着觉得这个对象还不错哟。如果两情相悦,那么双方就可以互发消息,甚至进行线下活动了。
在美国,Tinder已经成为一款“装机必备”的应用,在App Store里稳居社交网络应用类的前25名。每天,Tinder促成的配对数量达150万次,并有超过50%的用户会多次登录。
Tinder的成功靠的不仅是运气,基于游戏机制和对用户心理的准确把握而进行的巧妙设计才是王道。
国外科技网站总结了Tinder吸引深度用户的四种方式:
简单就是美
用Tinder几乎不用动什么脑子,它将认知负荷降低为二元判定:向左滑(跳过)还是向右滑(喜欢)?而传统的约会网站通常会提供多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比如,OkCupid的用户可以给其他评定1-5星的等级,发信息或聊天。多种选择虽然带来了更多表达的自由,但也会使用户花费跟多的脑力劳动。“给ta评3星还是4星好呢?我该不该给ta发信息呢?我该跟ta说点什么呢?”在采取行动前,不论男女大家都会左思右想。
并且,科技消费者们总在同时使用多种设备,比如看电视或与朋友聊天的时候随手摆弄下手机。这导致用户会减少那些耗费大量精力的应用的使用频率。而Tinder的用户就不用花费多大心思,因此会时不时地拿出手机打开应用看一看。
同样被简化的还有体力劳动。传统约会网站的用户必须填写大量的信息,对自身的一些指标进行评估。一旦做出决定还必须手眼协作移动鼠标并在大显示屏上点击链接。这看起来微不足道,尤其是对数字原住民而言。但是一项服务需要花费的经历越多,用户对其使用的可能性和粘性就会越低。为了方便用户操作,Tinder支持用户使用简单的滑动来进行操作。
无限滑动机制激发好奇心
Tinder的滑动机制并不新鲜,Pinterest早就掀起了无限滚动的热潮。是什么使人们对此如此着迷?
滚动和滑动这两种方式较于打字和按键来说需要付出的代价更低,而且图片队列的展示可以激发好奇心和更进一步的参与使用。众多用户的资料和照片都以卡片的形式陈列出来,这种隐喻式的展示方式也刺激用户不断重复滑动的行为。资料卡的顺序是随机的,只有看完这一张资料卡,才能揭开下一张的面纱。这使用户受到小小的煽动:继续滑动屏幕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吧。
但是用户每次使用Tinder时滑动的次数很少会过百,因为每次滑动都会有惊喜,消解着下一个出现的对象的神秘感。但下一个有可能正是心仪的那位位。因此,用户通常会向右滑动以满足社会认同的需要,并给自己多留个机会:心仪的对象是否也对自己有相同的感觉。
播种希望更有动力
传统的约会网站不需要用户在创建资料后再为寻找约会对象而进行后续投入。而Tinder则让其用户接着干,每次滑动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情结果和成就感。并且单身青年们要与其他人取得的联系,唯一方式就是先表明自己的意向。
每次向右滑动都会制造一个配对的机会,无论这个机会会在现在还是在将来。就像一个同时与若干女性约会的花花公子,播撒自己感情赌注的种子。对Tinder的用户而言,他们使用该应用的次数越多,中奖的概率也就越大。这使用户使用起Tinder来更有动力,不停地刷下去,希望自己的投入会有回报。
两情相悦的模式
男性同胞们每天都会向潜在的网络约会对象发送大量信息,造成市场严重失衡。这种不平衡使女性因(通常是不正常的)追求者的狂轰滥炸而不知所措,而男性则为得不到回应而灰心丧气。
Tinder通过采用两情相悦的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有男女双方都表达了相同的意向,双方才有可能进行通话。这使女性掌握了谁可以给自己发信息的决定权,使她们能够掌控约会体验。另外,这也避免了直面拒绝。当一个人发出信息却收不到回应时,他们会因此得出自己被拒绝的结论。这种情况发生的越多,人们继续发送信息并使用该服务的动力就越小。
在现实中,较于约会网站而言,Tinder更像是一场游戏。找到一个热辣的对象的奖励并不能促使用户继续参与。对奖励的期待才是鼓励用户继续使用的动力。好奇心作祟,用户不得不继续滑动屏幕看看下一个到底什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