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汇报》报道,由于严重侵犯个人隐私,声称搜罗逾200万宗法庭审讯纪录的智能手机程序“起你底”已经被香港政府叫停。据悉,用户只需下载该应用,在软件中输入所查之人的中文或英文姓名,便可查阅所有此人涉及的民事和刑事诉讼案件、破产及公司董事资料,有些甚至可以查到身份证号码和住址等信息。
无独有偶,伦敦街头的智能垃圾桶,因为可以追踪到手机用户的隐私被叫停;因暴露用户隐私信息、难以监管等原因,多地叫停打车软件……当智能手机遇到移动互联网,保障移动终端的信息安全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智能手机用户更关注手机应用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希望用更多的应用把自己的Smartphone变得“Smarter”,但是因为手机应用种类繁多,恶意应用鱼目混珠,“太聪明”的智能手机,却让我们烦恼不已。据手机应用程序研究公司Appthority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最热门的100个Android和iOS平台免费及收费的手机应用程序中,有80%的应用程序或多或少泄露了手机用户的隐私信息。由此可见,信息安全应该引起智能手机用户的关注。若无法保障信息安全,纷繁复杂的手机应用有可能会成为信息毒瘤,让智能手机成为泄露隐私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安装客户端或者其他应用之后,我们可以用智能手机上网、刷微博、玩游戏、看新闻……如此便捷的智能手机,怎么就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了呢?
在下载手机应用时,通常都会弹出“授权请求”的窗口,一些用户也许并不太在意这些细节,但是,孰不知这些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授权请求”,藏着很大的猫腻。例如下载一款游戏,它会要求读取我们的通讯录,一旦我们允许此操作,这些软件便可扫描手机上的信息并上传至互联网服务器,用户在手机上的资料就会暴露。
有些用户喜欢用“手机签到”,无论是吃到了美食,还是看到了美景,出于分享的初衷,会用手机记录并标注出“我在北京市,海淀区,卧佛寺路”诸如此类的信息。但是这样的无意之举,却可能招致危机。媒体曾报道,上海的一名中学生,因为习惯使用智能手机在社交网站上签到,暴露了自己的行踪,遭遇三名校外人员抢劫。
此外,一些恶意应用会伪装成热门应用,用户若不能小心辨识,一旦安装,恶意软件就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盗取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甚至下载病毒软件、攻击用户的移动设备,为用户定制收费套餐、浪费用户的手机流量,造成用户被恶意吸费。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的话费支出不正常,或接到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和短信,说不定就是因为安装了某个应用造成的。
今年4月19日,工信部下发《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叫停恶意应用。通知中,工信部要求加强智能手机的入网管理,明确要求生产企业不得预置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等五大类软件。工信部发布此项通知,透露出国家对智能手机信息安全加强监管的信号。
作为中国领先的IT企业,百度公司为向更多移动互联网用户科普智能手机信息安全知识,联合中科院信息安全领域的权威专家,在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topic/shoujianquan/index.html)这一占据问答市场近75%的份额,覆盖超过95%网民群体的知识平台上发布信息安全专题——“你的智能手机安全么?”为网友们揭秘不可不知的智能手机8大安全事项。遇到上述恶意应用怎么办?如何监测移动设备中的恶意软件?用户该如何管理智能手机的APP授权行为? 切勿因为一直疏忽导致隐私泄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