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专利布局风险难防全球布局有待完善 |
2013-12-16 13:02 作者:吕斌 姜东良 来源:凤凰网 HV: 编辑: 【搜索试试】
|
|
硅谷网讯 如何让中国企业通过更多机会了解、掌握主要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并加以灵活应用,是非常紧迫的问题。
去年一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达到205万件,这已经是中国在知识产权拥有量上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其中部分指标已位列全球首位。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中国企业在全球知识产权布局、知识产权资产运营与保护上的弱势地位。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一方面面临着国内产业升级乃至转型的巨大压力,必须放弃原有的“三来一补式”的低端代工模式,走向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一是跨国巨头凭借着优异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不断侵蚀国内中高端市场,二是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陷入了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包围圈。
可以说,如何通过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更好地运营和保护这些资产,将成为影响中国企业甚至是国家未来经济生存空间的决定性因素。
知识产权全球布局有待完善
2013年6月14日,“三聚阳光2013年国际知识产权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和三聚律师事务所举办,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员、地方知识产权局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各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约200人出席,论坛主题为“企业知识产权资产运营和保护”。
如何在美国获得专利保护的策略,欧洲地区专利保护和新一体化专利制度进展如何,日本专利诉讼有何策略,中国专利等同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现状等问题,是中国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上述问题,在“三聚阳光2013年国际知识产权论坛”上,多少都能找到答案。
三聚阳光常务副总经理张建纲认为,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数量的积累,在其获得、运营、保护和管理等方面也拥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国内外知识产权体系和环境仍在快速发展和剧烈变化之中,新的制度和实践不断出现。
譬如,今年3月份,美国专利制度由“在先发明制”改为“在先申请制”,面对新的形势,企业该如何适应并完成在美专利布局和战略制定?在知识产权数量日益增长的同时,企业该如何运营自己的知识产权资产?这一系列问题,是国内企业尤其是具有一定知识产权基础的企业深化推动这项工作首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对于欧美企业,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全球布局上,已经被远远甩在后面。以2010年的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为例,日本向中国申请3.7万件,而中国向日本仅申请1300余件,不及欧美一个大型公司的申请量。
在知识产权运营上,IBM、高通等公司每年通过专利出售和收取许可金即可取得数十亿美金的收入,而国内领先IT公司华为每年支付的专利许可金就达3亿多美金。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收益低的可怜。
海外专利风险难防
近年来,因海外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而导致产品被海关扣押、展会被查封或者被索巨额赔偿,甚至全行业被排除在某国市场之外的现象频频发生。所以,如何让中国企业通过更多机会了解、掌握主要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并加以灵活应用,是非常紧迫的。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是许多中国企业的目标出口国,但是这些国家知识产权制度非常完善,保护力度大,产品出口后一旦被发现侵权,往往避之不及,加之国外律师费昂贵,诉讼周期较长,企业能积极应诉本身就很难,能支撑到胜诉或和解的更是少之又少。
“国内企业必须逐步了解这些国家的知识产权环境,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最终实现与国际巨头在市场上共舞的目标。”三聚阳光董事长张杰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的知名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事件时有发生,也给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及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意识敲响了警钟。
北京市专利代理人协会会长崔晓光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被抢注的商标,如果对方不连续使用,或者使用之后又持续不使用超过一定时期,可以对其申请撤销。但有些海外抢注的情况,一旦符合先注册、先使用的原则,且对方连续使用超过一定年限,中国企业几乎无法挑战其商标权。
“这种情况就只能是接受教训。”崔晓光说,中国企业应及早走出去,如果将来有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计划,那么相关的知识产权布局则需要提前去做。
此前,一些相对知名的中国商标,在遭遇抢注之后通过后续的救济程序重新夺了回来,但有些商标即使最终回归,代价也是高昂的。
崔晓光认为,由于法律具有地域限制,在国内世人皆知的品牌,外国人并不一定熟悉,甚至在同一国家之内,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地域性的法律限制,如美国一些州,即便一个商标是全国知名的,但在个别洲被其他企业提前注册并使用持续一定时间后,这个州就可能不在联邦注册的商标权范围之内。这些都意味着,知识产权的全球布局宜早不宜迟。
欧洲专利程序期待统一
近来,有关欧洲“新一体化专利制度”的探讨此起彼伏,若真正得以实行,将对中国企业欧洲专利申请带来利好。
目前,在欧盟申请专利的步骤通常是先在欧洲专利局申请一个专利,虽然叫做“欧洲专利”,却并不自动在欧洲所有国家生效,如果要在一个国家获得专利权,需要到该国申请审核,欧盟有三种官方语言,而且每个国家要求的语言不同,德国要求提供德文材料,法国要求法文的,需要将认证资料分别翻译成不同的文字,向各国分别提交审核申请。
而一般来说,一份专利文件少则5000字以上,多则上万字,翻译成本相对较高。此外,在各国申请可能都需要找当地的代理公司提供相关服务。对中国企业来说,时间和费用成本都非常高。
而欧洲“新一体化专利制度”将建立统一的专利申请程序,一旦专利在欧盟内部一个国家获得审核,就不需要再去其他国家申请,其专利权可以在整个欧盟获得统一。
“现在欧盟仍在实行分别审核的制度,这肯定需要一定的审核费用以及翻译费用,所以一般来说在欧洲的专利申请费用是比较高的。”瑞典国特事务所专利代理人李昊告诉《法人》记者。
除专利审核之外,司法统一也是一直以来各界呼吁的一个问题,统一之后,一旦专利诉讼在一个国家胜诉,其结果可以在整个欧盟有效。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以前必须就同样的侵权问题分别在多地诉讼,今后只要进行一个诉讼程序就可以了。
“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推行起来却比较麻烦。”张杰认为,欧洲国家众多,各民族历史、文化不尽相同,各个国家发展的程度也不一样,基本是各自代表各自国家的立场,在欧洲做一件统一的事情其实很难。
李昊也认为,欧洲统一专利制度多年来一直争执不下,确实源于欧洲各国的文化背景太过复杂,一些小的国家相对比较庸和,而一些经济强国则相对强硬。对于欧洲统一专利制度建立的时间表,李昊表示,统一专利制度的建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目前尚无法预测。
对话三聚阳光董事长张杰
《法人》:你对于中国企业海外专利申请有哪些建议?
张杰:每一个国家在专利申请程序及方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我建议中国企业在海外申请专利时,还是要聘请有实力的专业机构,各国专利体系、司法体系千差万别,仅有外语好的人还远远不够。
《法人》:如何评价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
张杰:去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05万件,中国专利市场高度发展,此外,中国企业在实力壮大以后,技术、产品或者服务要走出去,形成对海外市场布局的一种需求。
许多国外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对中国市场具有非常高的热情,比如在国际知识产权论坛,中国的专利事务所受到了外国机构的追捧,而仅仅在五年之前,还是我们追着别人跑。
《法人》:如何评价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张杰:首先毋庸置疑,单纯的数量增多,其中难免有一些泡沫。第二,中国近年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在逐渐改善,但仍有差距,比如在美国,侵权一旦认定,惩罚性赔偿可以达到损失的三倍,而在国内,法律体系的设计对于侵权者的惩罚性机制几乎没有,由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取证非常难,一些情况下很难确定实际损失,所以造成侵权赔偿的力度不够,导致违法成本往往偏低。
《法人》:有观点认为,现在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很高,但质量还不够,是何原因?
张杰:我觉得这个评价是客观事实。
首先是因为国内整个的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我们的经济改革时间还不够久,对于创新的保护还不够普及。
其次,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受制于研发力量、研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所以从技术上来看,仿造的比较多、改进的比较多,原创的比较少。
此外,代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在国内并不均衡,真正能够给客户提供检索、分析、保证比较高的发明专利授权率的机构并不多。目前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率只有50%多一点,相对来说并不高,其中有相当部分还是外国人在国内申请的,纯中国国内的通过率可能更低。所以目前来看,国内在发明专利授权率的提升上,空间还很大。
原标题 中企海外知识产权布局难题待解 |
|
|
|
【对“中企海外专利布局风险难防全球布局有待完善”发布评论】 |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本网站部分投稿来源于“网友”,涉及投资、理财、消费等内容,请亲们反复甄别,切勿轻信。本网站部分由赞助商提供的内容属于【广告】性质,仅供阅读,不构成具体实施建议,请谨慎对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② 内容来源注明“硅谷网”及其相关称谓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需经本网站许可方可复制或转载,并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硅谷网】或对应来源,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注明来源为各大报纸、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的文章,文章原作者享有著作权,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④ 本网站不对非自身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作担保。若硅谷网因为自身和转载内容,涉及到侵权、违法等问题,请有关单位或个人速与本网站取得联系(联系电话:01057255600),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