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的转制现实:内部机制仍然是机关化的 |
2012-04-09 13:00 作者:晋雅芬 袁舒婕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HV: 编辑: 【搜索试试】
|
|
上个世纪80年代,行业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开启了创业之门;30年后的今天,行业报又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转企改制,迈上了转型发展之路。
这条路,既不平凡,也不平坦。从个体来看,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和极少的财政投入,使得不少行业报的转制之路变得有些艰难;从整体来看,数量大、门类多且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的现状,更使得这类报纸的转制工作变得有些复杂。如今,随着转企改制“时间表”的日益临近,行业报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究竟如何?又遇到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当转制遭遇“残酷”现实
“报刊转企改制试点进行了8年。其间,已经先后有7家行业报社实施了转企改制。”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会长吕华麟首先对转企改制已经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梳理。
2011年5月,中央“两办”19号文件发出后,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提上工作日程,行业报名列其中,且大部分都要在今年6月30日之前转企到位。对此,吕华麟介绍说,接到第一批转企改制通知的报社,目前大部分已经制定了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有的几上几下,听取了主管单位和职工的意见。
行业报量大类多,仅中央级行业报就有128种。吕华麟分析说,从转企改制基础条件看,管理型行业所属报社转企改制难度比较大;生产型行业所属报社难度相对较小;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报社已经基本具备转企改制条件,积极性也比较高。谈到目前各行业报在面临转企改制时的态度,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人力资源研究会会长、北京人和汇力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甘斌直言不讳,她坦言“对有一定资产的报社来说,转企改制被其看成是一次给自己松绑的机会,但一些缺少资产的报社对转企改制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一些主管单位是国有企业集团的报社由于长期以来没有赢利任务,只要服务好主管单位就行了,转企改制虽然盘活了机制可以更好地运作,但今后他们必须自负盈亏了,因此对转企改制也没有很强的动力”。
此外,很多行业报长期以来作为国务院各部委(局)的机关报,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机关化程度比较高,积累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吕华麟举例说,“诸如,资产少、家底薄,办公用房大多是租借的;行业文化资源分散,短期内整合难度大;人员结构复杂,来自各部委的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安置难度大等”。这些问题在转企改制中都集中凸显出来,成为很多行业报实施转企改制时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内部机制仍然是机关化的
历史遗留问题让不少行业报在实施转企改制时颇感棘手,而作为事业单位和国企的综合体,行业报多年来沿用的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这一管理机制,也让其在发展中处于尴尬境地。“事业机关和国企所碰到的问题行业报全都有。”甘斌举例说,比如,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员能进不能出、工资能涨不能降,“晋升机制、进出机制、分配机制都比较僵化,极大地束缚了人的积极性”。
继2005年之后,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再次联合北京人和汇力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行业报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开展了第二次调研,并于2012年2月24日,在中国行业报年会上发布了《2011年度行业报人力资源管理调研工作成果》。此次调研结果有两大重头内容值得关注:一是对行业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其中,包括人员年龄、人员学历、男女比例及职称结构、人工成本、广告及发行收入、经营收入构成、网站投入及收入等数据分析;二是对行业报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进行了摸底,主要包括薪酬、绩效、培训、招聘等4个方面。
调研发现,很多行业报社的管理机制仍然是机关化的,依然存在很多不符合企业化发展的问题。比如,在绩效考核方面,有29%的人反映绩效考核缺乏掌握相关技术的人员,57%的人反映缺少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57%的人反映考核指标无法与实际工作状况挂钩。“绩效考核指标不准确、绩效管理构成不合理、绩效考核人员不专业,对综合部门的绩效考核结果流于形式,这些都是行业报存在的现实问题。”甘斌介绍道。
培训是打造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时至今日,培训在很多行业报社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甘斌介绍说,在2005年的调研中,报社培训经费仅占其经营收入的0.27%,5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只增长了0.16%,达到了0.43%。“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个投入相当于没有提高,距离国家规定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的培训无论是投入、形式还是内容都非常初级,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哪补哪,而且总是请行业内的人来讲,没有系统的规划,跟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发展没有必然关联,跟一个报社的地位也不相匹配。社会发展这么快,你不培训,员工的知识更新就会落后,进而整个报社运转起来也会效率比较低、机制比较差。”
“转企改制是途径,转型发展是目的,而机制改革是基础。”吕华麟这样表示。转企改制对行业报来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将促进传统行业报纸向现代行业传媒全面转型。但管理体制转变的同时,内部运行机制也一定要配套。如果报社转成企业进入了市场,内部管理机制还是机关化的,那转企改制就落不到实处,势必会拖了发展的后腿。“从已经转企改制的7家行业报社来看,有些报社的壳是市场化的,但内部机制依然是机关化的。转企改制是为了发展,如果外壳变了,内部机制却不改革,那就是徒有其表,迟早会出问题。”
如何破解三大课题
资源怎么整合?人员怎么安排?机制怎么更新?行业报目前面临转企改制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也是业界正积极思考和探索的三大课题。对此,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会长吕华麟建议——
行业报在转企改制时需要破解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凸显在3个方面:一是资源整合,既要整合资产,也要整合媒体,以奠定好转型发展的基础;二是人员安排,既要安排好已经退休的“老人”,也要安排好5年内即将退休的“中人”,解除身份转换的后顾之忧;三是机制更新,既要更新报社组织结构,也要更新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以适应管理体制的变化。这3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系到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报社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
对于“资产少、家底薄,办公用房大多是租借的;行业文化资源分散,短期内整合难度大;人员结构复杂,来自各部委的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安置难度大等”这些问题,在这次转制中希望尽可能地加以解决,有些短期难以解决的,也要提上工作日程,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逐步予以解决。防止只是改变报社属性,换块牌子的“翻牌现象”。
近日,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联合北京人和汇力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发布的《2011年度行业报人力资源管理调研报告》,就像对行业报做了一次体检,诊断出的问题使得行业报必须对内部运行机制进行彻底革新。对此,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人力资源研究会会长、北京人和汇力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甘斌建议——
人才选拔要变,努力吸引“新三支队伍”采编摄网排的通才、懂得资本运作的金融人才和懂得互联网趋势的技术人才;绩效考核指标要变,考评重点不是上稿数量而是质量,影响力不是只看中央电视台转发而是综合各地卫视转发、后续微博转载转发率和持续发酵;薪酬结构体系要变,偏薪酬结构与市场逐步接轨,向市场需求倾斜、向一线人员倾斜、向核心研发人员倾斜;人才培养模式要变,不再是零散应急式业务学习,而是体系化的综合职业素养打造和分梯次的人才梯队建设。
各行业报社是转企改制的主体。为推进转企改制工作顺利进行,各报社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分类实施,稳步推进。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的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要“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是否对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基本具备转企改制条件的行业报社可以先走一步。这样做,既能保护这些报社的改革积极性,又有利于推动全局工作的顺利进行。
解除“老人”、“中人”后顾之忧。已经退休的职工和报社转企改制后按法定年龄5年内即将退休的职工都是报社的骨干,对这批职工安置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报社转企改制能不能顺利进行。这批职工对身份转换既有思想转弯的过程,也有对报社转制后能不能解决好“事企剪刀差”的顾虑。这些问题,既需要做好思想工作,也需要明确有相关政策、法规,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近几年,各报社在进行内部机制改革时自定办法,安置了一批离岗的内退职工。这批内退职工中,大部分属于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5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中人”。目前,对“中人”的安置办法,只在领导讲话中提到,没有文件规定。如果由各报社自行解决,势必增添不稳定因素,对转企改制造成负面影响。建议凡属于事业编制、转企改制后5年内即将退休的“中人”,无论是在岗的,还是内退的,安置办法一视同仁。
鼓励有资源有实力的行业报组建传媒集团。行业传媒发展空间大小取决于行业资源多少和报社自身的规模与实力。对转企改制的报刊单位,希望按照中央“两办”19号文件的要求和试点单位的做法,根据行业资源多少和服务范围大小,鼓励和支持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报刊社,整合行业内相关文化资源,组建行业传媒集团,以利于做大做强做优行业传媒产业。
多同报社主管单位沟通。行业报社转企改制都是在其主管单位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许多国务院部委(局)及企业集团领导,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对新闻出版界的情况不太熟悉,希望新闻出版有关管理部门多同主管单位沟通。适当时候,可以举办主管单位宣传部门和劳资部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培训班,对转企改制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解读,以强化主管单位对转企改制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减免赋税。几十年来,行业报作为事业单位,一直担负着宣传任务,是微利单位。转企改制后,免征5年所得税对减轻税负作用不大,希望减收一部分营业税。另外,报社转企改制后就变为文化企业了,应不再缴纳“文化建设事业费”。
举办“转企改制培训班”。报社转企改制比出版社复杂得多。虽然有了《转企改制工作基本规程》,但由于各报社情况差别很大,理解也不尽相同,不同报社写出的转企改制方案相差甚远,很不规范,势必给审批造成困难。有鉴于此,希望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给转企改制的报刊社举办培训班,讲解一下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怎样写得规范以及养老保险、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企业工商注册等转企改制的各项重点工作如何进行。 |
|
|
|
【对“行业报的转制现实:内部机制仍然是机关化的”发布评论】 |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本网站部分投稿来源于“网友”,涉及投资、理财、消费等内容,请亲们反复甄别,切勿轻信。本网站部分由赞助商提供的内容属于【广告】性质,仅供阅读,不构成具体实施建议,请谨慎对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② 内容来源注明“硅谷网”及其相关称谓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需经本网站许可方可复制或转载,并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硅谷网】或对应来源,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注明来源为各大报纸、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的文章,文章原作者享有著作权,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④ 本网站不对非自身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作担保。若硅谷网因为自身和转载内容,涉及到侵权、违法等问题,请有关单位或个人速与本网站取得联系(联系电话:01057255600),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