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不过万,何必下南洋
众所周知,现在全球的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瘦身”过冬,其中硅谷更是重灾区。 而对于尚未取得身份的华人而言,一旦被“优化”,首要担心的可能并不是收入,而是去留问题。
在上周的财经下午茶专栏里,我们列举了华人码农一旦被公司“输送”到社会上,可以采取的自救措施(尽快找其他公司、去加拿大、彻底转行……),在文章的评论区,各位网友集思广益,纷纷为华人码农指明方向:
虽然说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是个好习惯,但有自己的主见更加重要:以上文点赞数第一的评论为例,据美国卡车运输协会(ATA)数据,2021年,美国卡车司机的年收入中位数超过69000美元。相比之下,2022年美国程序员的年薪为110140美元,为全球各国之首。
美国程序员薪资雄踞全球
图片来源:量子位
这还只是薪资收入上的差距,更不用说卡车司机工作环境的恶劣;风餐露宿、生活不规律、交往圈子受限……不一而足。况且,不是每位前“硅谷精英”都能承受这样的身份落差的。
但在时代的潮流面前,个人再多的努力都显得那么苍白,苍茫之下,到底何处容身呢?
常言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虽然说美国可能待不下去了,但世界上又不是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对华人而言,一旦在美国“卷”不动了,去东南亚的新加坡可能闯出一片新的天空。
裁员未免,投入不减
“大千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自2022年全球科技行业疲软以来,新加坡也未能幸免裁员。亚洲新闻台(CNA)报道称,2022年7月至11月中旬,新加坡的科技公司累计裁掉了1270名员工,上半年裁员数量仅为260名。
以东南亚第一大跨境电商,“东南亚小腾讯”Shopee(虾皮)为例,2022年11月,Shopee挟第三季度亮眼之业绩,开启第三轮人员“优化”计划。
也许是降本增效真的起到了作用:据Shopee母公司冬海集团(Sea)2022年财报,去年四季度,Shopee收入同比增长31.8%至21亿美元,首次单季盈利。就在今年5月,冬海表示,在公司转亏为盈后,将让多数员工加薪5%。
Shopee的经历再一次表明“剩者为王”的道理:只有先活下来,并且苦炼内功,才有机会拥抱成功。而如果这个逻辑用到企业乃至国家上,就是“逆向投资”——韩国芯片也曾经靠这个法宝超越日本。
没有金汤匙的新加坡,更加深谙此道:在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该国无论科技还是非科技行业都继续大力投资科技,并努力招聘和培养科技方面人才,苦练“内功”。
以新加坡三家最知名的银行(华侨、星展、大华银行)为例,三家都制定了培训科技人员,以及培养学生进入科技部门的计划。光是华侨银行2022年就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内雇用 1500名科技人员。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物流公司STLogistics 2022年宣布,将投资170万新加坡元(约合890万元人民币),鼓励员工学习软件机器人等数字技术。新加坡电信公司M1则启动了一项计划,为本科生学习相关技术提供云基础设施支持。
这些大企业拼命投资科技,从侧面说明一点:科技行业的“寒冬”总会过去,春暖花开必将到来。实际上,即使是在相对的“寒冬”里,科技业在新加坡依然非常受欢迎。
需求强劲,应用广泛
据联合早报2022年12月消息,当时新加坡科技领域的裁员人数和职位空缺之间的比例是一对十,也就是说,每一名被裁者会有约10个工作机会等着他们。而随着形势的转暖,相信这个比例还会增加。
该国官方的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说法:2022年,该国信息和通信领域每10个职位空缺中,就有7个是新放出来的,该国一份报告显示,这一比例已经连续第三年处于各领域最高水平;在所有职位空缺中,软件开发人员和应用程序经理等技术人才继续受到高度追捧。
新加坡信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集群总监Terence Chia表示,随着经济数字化,预计这一需求水平将保持不变,而这是科技大公司们在新加坡“锚定和发展”其更高价值的技术,并发挥企业自身作用的结果。
Terence Chia进一步表示,最重要的是,对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专业技术领域”的人力需求不仅限于科技行业:金融、制造、物流和专业服务等多个行业都需要这样的科技人员。
此言不虚:现代金融早已和科技交织在一起,难舍难分,而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新加坡,不可能看不到科技对金融的强大赋能。
科技,“为所有大银行提供动力”。
华侨银行数据主管MacDonald所言,在金融领域,技术是“为所有大银行提供动力”的引擎,希望银行里每位员工都至少具备基础数据素养。
华侨银行使用数据来了解其客户资料并个性化每个客户的体验。为此该行设计了一个计划,为员工提供基本的数据技能,并教其如何在工作中使用数据。
MacDonald进一步表示,数据在降低风险方面也发挥着作用——华侨银行扫描每笔交易以检测诈骗,并使用算法来确定发放贷款的人员和额度(中国国内的金融业早就做到了,看来在这方面坡县慢了半拍)。
不光前台,后台更加离不开金融科技。MacDonald还表示,该行另一个数据分析项目培训财务和风险管理等部门的员工。它已经培训了大约400名员工使用Python等高级数据分析手段,这将帮助他们使用Excel和其他简单工具提升职业技能。
“我认为新加坡正在将自己打造成人工智能和深度技术的区域中心”,MacDonald对这项培训很有信心。
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是大量的人才。据美国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今年3月发表的报告显示,2020年,新加坡只有2800名信息和通信技术毕业生,预计到2024年,新加坡的需求将达到6万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实施了“学徒计划”,加强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促进了与国际科技公司的合作,并试图吸引全球人才。相信如果硅谷的高级人才若被“优化”或有意另谋高就,新加坡将会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月薪不过万,何必下南洋
正如所谓的“世外桃源”并不存在一样,新加坡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建议有兴趣前往开辟新世界的朋友三思而后行。
首先要面对的,是新加坡高昂的生活成本。由于新加坡地少人多,房屋租金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如何租到性价比高的房子,是每一位“新漂”的头等大事。
新加坡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该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1%,高于2021年2.3%的涨幅。截至2022年12月,新加坡私人公寓的租金已经连续上涨21个月,带有公共福利属性的组屋租金也已连续上涨27个月。
据《中国经营报》消息,新加坡很普通的一室一厅,租金都要每月5000新加坡元,相当于3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这个价格在北京、上海都能租到市中心豪华的房子了。
比起房租,高端人才更看重的是事业。基于对新兴科技产业友好的监管态度,新加坡虹吸了大批人才和富豪。2022年整年,新加坡又依靠Web3,吸引了大批从业者前来,其中不乏。但这一切被FTX的崩盘打破了。
FTX暴雷之后,约有24万新加坡人损失了财产,占新加坡人口的4.2%,自此之后,新加坡开始重新审视加密领域所带来的金融隐患,多次释放要收紧监管政策的信号。而在美国,现在对Web3也开始有了收紧的迹象。相比之下,香港对Web3的态度更为开放,也催生了Web3“离新赴港”的传言。
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身份的难易问题。由于极度的僧多粥少,在新加坡,很多工作偏向本地或者是已经有永居身份的候选人。据南方周末采访多位在新加坡创业的外籍企业家发现,大部分公司仍倾向于招聘本地人。而这和新加坡政府对本地人就业保护有关:要求企业招10个本地人后,才能招2个外国人。
和美国一样,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国人也是需要工签的:面对大批量的工作签证申请,新加坡政府一再提高外籍员工的准入门槛。2023年9月起,政府将根据申请者的月薪、学历、企业员工多元性和本地员工占比打分,累计超过40分才会发放工签。
找到工作了,定居也是一个问题:有工作签证的外国人不能购买政府提供的组屋,而外国人拿到永居身份后,还得等三年才能申请买组屋。
那么买商品房呢?印花税高得吓人!4月26日深夜,新加坡政府“放大招”,外国人买房的印花税将从30%跃升至60%。以一套价值200万元的私宅为例,这意味着外国买家须支付的印花税将从60万元,猛增至120万元。
税再高,只要你有钱,一切都不是问题。有人被新加坡的高昂生活成本吓退,也有一众富豪排队等待进入新加坡。难怪有人发出了“月薪不过万,何必下南洋”的感慨。
根据投资咨询公司Henley&Partners数据, 今年上半年,新加坡预计会增加2800位百万美元富翁,总富豪人数超过24万人。在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最多的20个城市中,新加坡排名第五,仅次于纽约、东京、旧金山和伦敦。
2023年3月15日,新加坡政府提高了吸引富豪的“全球投资者计划”(GIP)门槛,过去外国富豪向企业、基金或家族办公室投资250万新加坡元即可申请永居,现在这笔投资提高到1000万新加坡元(约为5200万元人民币)。
“新加坡不是中产的天堂,而是富豪的天堂”。一位逃离新加坡的Web3工作者感慨。也许很多人都是认清了无法“落地生根”的现实后,才不得不选择“落叶归根”。原标题:硅谷太冷,去新加坡暖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