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天猫合二为一了,在元旦行情不温不火之后,在除了京东之外电商几大头部平台普遍疲软的当下。
凤凰网当天推出一篇深度分析文章,从内部组织变革角度谈合并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如果不跳出阿里谈淘宝和天猫的合并合体,那事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因只限于阿里内部,那这种探讨的商业性和社会性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从更广阔的范畴来看,其实可以天猫和淘宝的这一合并解读为收缩战线,救死扶伤式的续命,或者苟延残喘式续命。这一事件对于内部效率效能的提升不能说没有作用,但对于外部竞争力的培育,则作用乏善可陈。
因为此举改变的,终究不是潮水的方向。
回溯电商这些年的发展进程,不得不说,与外星人马云推出阿里的年代相比,现在电商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阿里已经成功地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电商消费群体,被他们称为新零售,被娃娃哈批得无处遁形。
如今,阿里所要面对的,是拼多多下沉式战略和围绕三农平台做大文章的成功,是京东自建生态圈、形成闭环的新玩法的屹立不倒。而曾经一家独大的阿里,这些年通过平台收佣割韭菜式服务和基于算法之恶所推出的正常人根本看不懂的优惠与打折,则几乎要把人折腾疯,因而口碑下降。
这种玩法让人不禁想起马三立老先生的著名作品“挠挠”。
当初,天猫从淘宝剥离,淘宝流量被劫持到天猫,中小商家因无法生存而大量退出。如今,汲取着淘宝母体的养分而发展壮大的天猫,要一口吞掉,彻底融合淘宝,这就意味着中小商家和天猫的大商家相比,竞争优势更为势弱,而合并之后,天猫对淘宝的流量劫持更为名正言顺、明目张胆,使得淘宝卖家更举步维艰,开淘宝店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天猫店的保证金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此外还会有服务费等,而淘宝门槛较低,合并之后,如果待遇一致,也会造成伤害大商家利益,并且也脱不了捆绑小商家的嫌疑。
因此,无论从大商家和小商家的角度来看,淘宝和天猫的合并都是百害而无一益,恐怕也只能像宣传的主导方向那样,仅仅是阿里的内部组织改革。
无论是天猫和淘宝,其实流量流失背后隐藏的都是消费体验的问题。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在选择购物平台时,如果是拼多多,消费者就会仿佛打了预防针,会小心翼翼地挑选,但试过若干次后,才发现拼多多并非那么可怕。拼多多迅速崛起的原因在于中国有六亿多月收入1000块的穷人,他们是庞大的消费群体,这是其市场基础的底层逻辑。况且,现在的拼多多与刚刚推出时相比,迭代升级与补漏洞打击非法商家并重,玩法已经改变,内部审核机制健全,使得公众对于拼多多最初的恐惧感日趋淡化,而接受度增强。
如果消费者选择京东,则心理压力顿减,这主要缘于对京东的高度信任。刘强东个人化IP形象已经深深植入企业和产品服务中,形成强大的背书。多年来,京东所做的一切让人感受到这是在实实在在地自建方便快捷放心的购物平台。获得了消费者巨大的信任度。
而这些,也正是淘宝和天猫所欠缺的。所以,阿里内部新官上任三把火也只能看作是内部的一次不知缘何而起,也不知走向何方的组织变革。
毕竟,讲故事讲了几十年,一代消费者的觉醒,换来的是电商平台的九死一生。
阿里要想不被淘汰,需要做的不只是将淘宝天猫合并,而是另外推出一个全新的平台品牌,以彻底转换赛道的勇气取悦消费者,重塑诚信和信心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