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互联网圈的关键词,是“垄断”。
12月24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知,将依法对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当晚,阿里巴巴股价跌去13.37%,创下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对阿里而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指控并不冤枉。但与此同时,阿里也并非没有挑战者。前有京东,后有拼多多,电商市场的争斗还远远没有结束。
如今,在许多互联网评论者眼中,中国互联网行业只存在三个真正近乎完全垄断的市场——百度控制的搜索引擎市场、携程控制的在线旅游市场、以及滴滴控制的网约车市场。
然而,这三个垄断者们,也面临着自己的烦恼。百度被搜索引擎所困,已经远远掉队于BAT中的另两家;携程受疫情影响,业绩遭受重创;而滴滴,则面临着更多难题。
成立8年来,滴滴一路披荆斩棘,几乎击败、收编了出行领域的所有竞争对手,已然独孤求败。但与此同时,滴滴也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垄断指控、安全焦虑无时不刻不困扰着滴滴。而与此同时,滴滴也面临着增长陷阱的困扰——问鼎网约车行业多年之后,滴滴几乎没有新的增量空间。
网约车巨头深陷垄断指控
12月18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中国出租汽车产业联盟致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交通运输部,剑指滴滴,呼吁继续进行对滴滴优步合并案的反垄断调查。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出租汽车产业联盟由大众交通、北京北汽出租、天津市出租等全国50多家出租汽车企业和部分地区行业协会共同成立。
几天后的12月24日,相关部门表示,2021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强化交通运输领域的反垄断。
反垄断,正在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头上高悬的利剑。而监管反垄断的方向也很明显,新华社旗下《半月谈》日前发文,强调“互联网资本化不能搞乱基本民生”。而作为“衣食住行”中的“行”,出行问题正是基本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局长吴振国就曾表示,正对滴滴优步合并案进行反垄断调查。
2016年8月,滴滴与优步中国完成合并,中国网约车大战偃旗息鼓。至此之后,滴滴一直是网约车市场毫无疑问的老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九条指出,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即可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而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只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就可能构成垄断。
滴滴显然已经占据了超越二分之一的网约车市场。前瞻产业研究院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0年5月,滴滴平台的活跃用户数为5439万,远超过第二位首汽约车的245.58万,是后者的22倍。滴滴,近乎完全垄断了网约车市场。
但即便如此,滴滴也没能实现全面盈利。2019年2月,滴滴创始人程维曾经在内部信中表示,2012-2018年,公司从未盈利,6年累计亏损390亿元。而今年5月,滴滴总裁柳青对外表示:“滴滴的网约车核心业务已经盈利,或者说有些薄利了。”但作为一个公司主体,滴滴仍然未能实现盈利。
公开资料显示,滴滴对司机的综合抽成比例在20%以上,已经与部分城市的传统出租车相当。而滴滴未能盈利的原因,显然来自于司机、乘客两端的补贴。这也是滴滴维系司机及用户活跃度的关键。
然而,这些补贴并没能换来司机与乘客的口碑。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有乘客抱怨滴滴快车的出行体验下降,叫车难、车费上涨的差评不断。而滴滴司机对于滴滴平台的抱怨也不断增多,奇葩乘客多、收入下降,是他们最常抱怨的话题。
诚然,这些声音也存在幸存者偏差,对滴滴满意的乘客及车主,很少会对外发声。同时,大多数司机与乘客也不约而同地“用脚投票”,继续选择滴滴这一平台。但对于滴滴而言,眼下的危机,却不止于口碑及垄断争议。
一个更大的问题,正在困扰着滴滴。
IPO在即,公司却增量难寻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0全球独角兽榜单显示,滴滴以3700亿元的估值,位居全球第三位。今年年中,再次有传言称,滴滴或将赴港上市,目标估值超过6000亿港币。
即将冲击IPO的滴滴,必须向投资人展现滴滴未来的成长空间,并回答他们的灵魂拷问——即便是在网约车行业实现垄断,滴滴又能如何?
毫无疑问,眼下,国内网约车市场已经趋近饱和。滴滴近两年来在网约车市场做出的新动作,诸如推出青菜拼车、礼橙专车等品牌,无非是对现有业务线的梳理及精细化运营。在网约车市场寻求增量,已经越来越难。
而围绕出行市场的其他布局,也越发艰难。2016年,滴滴投资ofo,并多次跟投,但双方最终分道扬镳。市场也证明,共享单车并不是一门大生意。
滴滴的增量,究竟在哪里?
今年4月,程维在公司战略会上公布了滴滴未来3年的战略目标,即所谓的“0188”战略。
其中,“0”指的是“没有安全,一切归0”;“3”指的是3年内实现全球每天服务1亿单;而两个“8”分别代表国内全出行渗透率8%,全球服务用户MAU超8亿。
看起来,滴滴要发力海外业务。
但事实上,滴滴出海并不容易,因为滴滴已经错过了出海的最佳时机。
2016年8月,滴滴合并优步中国。在外界看来,这是中国本土公司面对“外敌”的又一次“全胜”。但与此同时,滴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位接近滴滴人士称,滴滴与优步中国的合并条款中还有一条规定——滴滴在完成合并后6年内,不得进入亚洲以外的市场。
因此,在2016年8月,滴滴的出海之路被按下了暂停键。直至2018年,Uber开始全球撤退,龟缩北美。而滴滴也与Uber达成默契,开始有限度地出海。
2018年1月,滴滴宣布收购巴西出行企业99,进军南美市场。
但这时的全球网约车市场已不再是性感的故事。主流国家都摸清了网约车的监管模式,一些国家直接禁止网约车服务。事实上,这也是Uber当年全球撤退的原因之一。
留给滴滴的出海空间,并不算多。例如,在日本,滴滴出行的定位就是服务赴日旅游的中国人。“这根本不算出海。”有人评论。
而滴滴的另一个变现渠道,是金融。
今年6月,滴滴任命了新的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卓越。据悉,卓越是滴滴总裁柳青的嫡系,在滴滴内部的话语权极高。
自此之后,滴滴App内开始出现大量的金融广告,内容涵盖理财、借贷、保险等。这些广告被包装进优惠券等运营手段中,迷惑性极强。
然而,滴滴的金融变现道路,也并不顺利。近期,京东金融的多条贷款广告引发业界争议,民众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评价越发负面。而滴滴简单粗暴的金融推广方式,也可能为品牌带来隐忧。
滴滴的另两个增量,也是当下滴滴发力的重点,是下沉网约车服务“花小猪”,以及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
花小猪是滴滴近期推出的低价网约车服务。它主打一口价,又将拼多多拿手的社群裂变等,希望能抢夺更多下沉市场的出行用户。
但花小猪在乘客与滴滴心中的口碑却并不理想。对乘客而言,花小猪叫车慢,司机常常取消订单,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而对司机而言,花小猪车费过低,除了补贴,基本不赚钱。
而进入11月以来,花小猪的优惠明显减弱。许多网友反映,在许多情况下,花小猪的车费价格已经超过了滴滴快车价格。这说明,滴滴的花小猪战略可能已经进入僵局。
而社区团购,是当下互联网圈最热门的风口之一。10月,滴滴网约车平台公司CTO赖春波就调任橙心优选,负责产品技术等领域。
然而,打赢社区团购的关键,需要企业拥有强大的供应链管控及零售运营能力。显然,这两点并不是滴滴的强项。与在O2O、电商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美团、拼多多相比,滴滴并不具备优势。
滴滴到底是谁的滴滴?
如今,滴滴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困境之中。从出租车到快车、专车,滴滴在纵向扩张中独孤求败;但在横向扩张上,滴滴似乎完全无能为力。
2017年末,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程维曾经这样解读横向扩张和纵向扩张的关系:
“纵向搞不定只能横向,这是中国特色。如果滴滴国际化失败了,我们也势必成为一家中国本土的竞争驱动的多元化公司,假设滴滴有那一天,我会认为这是一个战略的失败。”
而在评价美团、摩拜进军网约车市场时,程维则这样表示:
“这实际上是对主业的不自信。如果对自己主业有信心,是没必要轻举妄动的。当然这也说明今天的互联网是焦虑的。”
如今,滴滴发力社区团购,强推金融业务,似乎代表了程维的食言。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与许多大型企业一样,滴滴内部也存在着两股反复博弈的力量,即理想派与现实派。
在滴滴内部,理想派以产品经理与程序员为主,他们追求用户体验,信奉产品、技术可以改变世界,代表则是创始人程维。
而现实派则是履历光鲜亮丽的职业经理人们,他们大多拥有投行等金融背景,成本控制、定价策略与投入产出比,代表则是总裁柳青。
一般而言,互联网公司发展早期,产品迅速迭代,用户持续增长,理想派是主导力量;而到了中后期,产品逐渐完善,用户增长放缓,现实派会更占上风。
显然,滴滴早已经度过了早期阶段。而柳青主导的力量,开始崛起。
今年10月,滴滴宣布新一轮人事调整,掌管滴滴金融及财务工作的卓越,再次兼任User Team总经理,负责滴滴平台层面的产品、运营、市场工作。
卓越和滴滴三号人物、战略副总裁朱景士,都是柳青在高盛时期的同事。柳青系在滴滴内部的话语权,已隐隐超过程维。
一位滴滴内部员工称,在滴滴内部,柳青甚至有“太后”的绰号:“就是垂帘听政的那个太后。”
他表示,滴滴所有的内部大会,只要程维发言,柳青必然紧随其后。而滴滴所有的内部信,署名也永远是“Will & Jean”。其中,Will是程维,而Jean则是柳青。
而二者的分工也已明确,程维主导滴滴新业务,而柳青则掌控滴滴的基石——网约车。但显然,这并不是一种均衡的双轮驱动模式,而是更像是一头沉的扁担,最容易上颠下跳。
在遥远的2014年,滴滴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条招聘广告,题目一语双关——《成为“程维”的人》。而如今,滴滴内部还有多少“程维的人”,却已经成谜。
面对投资人,滴滴仍然难以交出上市时间表;面对监管,滴滴随时可能遭遇反垄断调查;而面对内部员工,滴滴也无法理清自己的未来方向。增长停滞、内部派系隐现,滴滴可能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最失败的垄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