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上市一周年,恶之花蓬勃生长。
拼多多之恶,其实说的人很多了。黄峥之恶,却很少人认识到。
当然我要说的拼多多之恶,不是大多数人指责的假冒伪劣。
那究竟是什么呢?
《经济观察报》日前刊登了一篇对黄峥的专访,题目叫做《人类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很有情怀?是吧。很有意思,一个是吃饭,一个是战争。很难得看到有非军事领域的企业家会如此关注战争的话题。这个不多说,我注意到另外一个点,关于“超人”。黄峥“用超人来断言下一世代”,用他的话讲,“只有少数人有价值”。而少数人以外呢?剩下的大多数人,其“社会功能仅仅只是提供数据”。多么冷酷的认知!
“恶”字儿有几个意思,要说罪与过,放在黄峥身上暂时还谈不上,毕竟他办企业,跟京东竞争,跟阿里竞争,只是商业的正常,所以暂且不论。但另一个意思是“可怕地,残酷地”,或者说“可恨的,歹毒的”。 以价值区分人类,以数据看轻众人,那么“恶”的这个解释,用来形容他也许再贴切不过了。
那么我要说的拼多多之恶,其实也在于此。
在《经济观察报》另一篇对拼多多的专题报道当中,描写了侵害人际关系的砍价和红包链接,是如何在懵懂的低文化用户群当中像病毒一样传播的。“甚至有人半夜12点多敲开邻居家的门”,去做这样的事情。
9块9买这样,9块9买那样,感觉只要9块9,你就能买下全世界。然而在经过对关系网络的极度损耗之后,你得到的,不是商品的交换权,而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抽奖权。问题在于,拼多多从一开始就不把它叫抽奖而说是购买。
马克思对这种关系做过注释,“人就像商品”。为什么呢?因为“商品的价值本来是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标志,但却采取了另一种商品(即货币)来表达”。而“人也是在他人身上看到并且认出自己的”。这个关系叫做“商品恋物癖”。
拼多多利用的是类似的“社交恋物癖”。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利用人们各自追逐社交关注的共性,来建立虚假的商品认同。他人通过社交网络传递商品信息,仿佛暗含了对商品的认同和背书,社交网络从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社会关系不再单纯是一种信息关系或者生产关系,而成为伪装起来的商品关系。
纳斯达克上市,只是商业利益的风向,绝不代表正邪的评判。利用人性的脆弱和阴暗空间大发横财,永远都是邪门左道!【原标题:恶企拼多多,恶人黄峥】
作者:瞬雨
环球时报 特约评论员
中国科学报 金融和科技专栏作者
2011中国十大互联网分析师
2013百强自媒体
2017十大影响力自媒体
2018新盟年度科技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