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的高端卡一向深受大家欢迎,即使被持卡人频繁吐槽,但人家招行体量大,从来不担心掉粉。近日,有博主爆料了招行高端卡的套路,并提醒打算入手的一定要慎重考虑!
招行最新的高端卡(经典白、钻石、百夫长白)办理条件:
1.固定额度5万以上(以前有机会收到系统邀请,近期收到邀请的卡友表示没有高端卡选项)
2.税后打卡工资高于1.5万/月
3.名下车产价值和房产平米数达到当地要求
4.金葵花理财达标(50万3个月,一说80万3个月)
招行的高端卡曾经很好办理,但近年来门槛逐渐升高,所以很多卡友选择通过第4种方式进件,那成功率有多大呢?
结果并不美好。
我的当事人小明对招行的经典白金卡一直很有好感,却屡屡被拒。
被拒原因是综合评分不足,理财经理暗示他买个理财应该会更好批。于是小明购买了招行的定期和活期的理财产品共计80余万。
理财达标后的第4个月,小明的申请又一次惨遭拒绝。
理财经理 联系小明,说你的申请是被系统直接拒绝的,没有经过人工审核阶段,很多优质客户都是这样。
卡中心客服 表示,理财客户申卡享有特殊待遇,拒批可由理财经理走专属通道处理。
卡中心负责人 打来电话,以下是通话的大致内容:
负责人:经过我们的多方评定,您的个人评分不足,无法办理我们的高端卡。
小明:我知道评分不足,所以才买你们的理财产品啊!
负责人:理财只是有申请高端卡的资格,但最终以系统审核为准,如果网点告知理财必下卡,请投诉网点。
小明:能告知哪项评分不足吗?
负责人:您的资产和财力已达标,但外部数据显示风险客户。
小明:征信吗?我征信没问题啊,办其他银行高端卡也很顺利。
负责人:您的人行征信确实没有问题,但我们的另一套风控系统显示您在某些平台有一些借款,具体什么风控系统无法告知。
小明:我征信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浑身上下只有个房贷,不可能存在小额贷款!
负责人:那可能是系统不完善,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小明:那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一旦被系统否定,就算理财达标也不会下卡?
负责人:如果存在此类问题,确实是这样。
小明不死心,百度了一下招行神秘的风控系统,疑似为“X盾” 大数据。
X盾和征信不同,我们都知道人行征信可以自行查阅,对内容存疑可以申诉;但X盾仅面向企业开放,你作为数据的主体反而无法看到。
小明找人查了自己的“X盾分”,并非高风险客户。
数据显示小明正在使用小微贷款和消费分期平台,小明认为内容不实。
关于X盾,截取了一篇网文大家参考,不代表个人意见。
跑题了,我们来抓取小明这次经历的要点:
1.关于风控,药石无医
负责人:我们独特的风控系统显示你存在风险,所以不批
理财经理:我们的系统很严格,确实卡住很多优质客户
2.关于理财,口径不一
负责人:理财只是提供申请高端卡的资格,对下卡没有帮助
客服:理财客户申请高端卡享有特殊待遇
理财经理:理财达标高端卡好下
问题来了,三方口径不一致的情况下,理财和下卡究竟有无相关性?
我们采用最保守的说法:理财达标可以提供申卡资格,具体以审核为准。
由于金葵花理财卡的门槛和高端卡的进件要求一向很低,不存钱也能办理。所以这个说法就表示:理财和高端卡毫无关联。
如果毫无关联,那就是招行各大网点涉嫌虚假营销或非法吸储,因为50万3个月基本上是每家网点统一的说法。说白了,招行应该明确告知客户,而不是用各种理由和模糊的说辞误导客户,占用客户的资金。
如果有一定的相关性,那招行方面为什么会仅凭一个奇葩风控系统拒绝优质客户小明的申请?
和小明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小红和小华。
小红:我是系统退件,理财经理一会说可能是因为逾期(然而我没有)、一会说是负债和贷款超过了60万(我也没有),一会说是钻石卡的要求改成80万了,总之就是不批。
小华:理财经理告诉我,50万理财稳下,理财达标之后拒了,客户经理说现在要80万才能下,要不我再存80万试试?
据了解,类似案例有很多,都是被各种原因拒绝的。理财达标上千万惨遭拒绝的也大有人在。
最后,小编给办不下招行高端卡的人提供一些保守的建议:
1.如果代发工资低于1.5万,建议放弃招行
2.如果总授信高于50万,请放弃招行
3.如果因为个人评分不足被拒,放弃招行
4.如果借过小额贷款,或资料被盗用去借小额贷款的,放弃招行
5.理财办卡优先办理四大行和交行,放弃招行
有人说理财办卡没有什么损失,最多是占用一些资金,减少一些收益,银行还是挺稳的。
你错了,招行曾经投资过一款名为“钱站” 的网贷,风险和逾期情况大家自己搜。至于资金从哪儿来,这个咱们真不知道。
关于薅羊毛这件事,银行的确是弱势群体。
但对于高端卡的办理来说,客户才是弱势群体。
说句公道话,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与持卡人的一种合作,本不该强买强卖。
但银行方用一个不透明又有些暧昧的规则来吸引客户,却用乱七八糟的理由拒绝客户,是不是不太厚道?
网点利用客户对高端卡的青睐进行吸储,有些网点甚至敢说50万必下(肯定是临时工)是否合理?
而银行和他们使用的外部风控数据是否合法,又是否权威呢?
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