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米与出门问问“互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而有关事情的原委网上已经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不过,纵观此次双方“互撕”的缘由和过程,我们还是有些疑问。
日前,小米与出门问问“互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而有关事情的原委网上已经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不过,纵观此次双方“互撕”的缘由和过程,我们还是有些疑问。
其实双方之所以“互撕”起来,甚至有部分业内人士同情和支持出门问问,或者说出门问问还有和小米“互撕”的资本,就在于其拒签的与小米合作协议部分条款被出门问问单方面的曝光。我们在这里无意去探讨该协议中的条款内容,因为单方面公开双方完全是商业行为的协议内容本身就有悖于契约精神,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放在公众的视角让公众予以讨论和评判,不仅没有任何价值,甚至显得极其幼稚,也许正是中国多数创业小企业经常有意或者无意犯的错误。
不幸的是,出门问问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本,其在最新的《小米电视与出门问问合作的说明》中依然在强调协议的内容,与此同时又称:一个从没有见过内容的协议,问问如何盖章发给小米。那么疑问来了,既然出门问问没有见过协议的内容,那自己说的这些所谓协议中的不公平条款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而且还知道的如此详细?难道是自己凭空杜撰出来的吗?或者对于契约精神其实也充满敬畏,所以做得如何隐晦,甚至不惜自相矛盾?
提及创业小企业,坦率地讲,要不是这次小米与出门问问的“互撕”,也许是我们孤陋寡闻,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家做语音识别的企业,后来借此“互撕”才知道出门问问在语音识别方面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既然名不见经传,在当下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营销之上的年代,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最好的方法无疑就是“借势”或者“造势”,对于出门问问,当时寻求与小米在智能电视上的合作,是“借势”,而“借势”不成(双方没有达成协议),不惜违背契约精神单方曝光合作协议条款博得业内的同情,则明显是“造势”。从这个角度看,出门问问确实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至少与小米电视发布会上,与其技术密切相关仅有的2次语音演示,竟然有1次未能正确识别相比,出门问问首次给我们的印象是其营销的实力和勇气要远远大于它于它对技术的追求。
说到技术,此次小米电视4A产品在语音识别除了与出门问问,还与搜狗进行了合作,后来发布会上与这两家合作伙伴相关的语音识别演示中,搜狗以18条语音识别请求,18条全部识别正确的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出门问问,这使我们不得不再次质疑出门问问的技术真的有那么牛吗?如果不是,与小米的合作,对于出门问问是典型的有利于自己的“借势”营销,其应该求之不得才是,这从其本来没有与小米最终达成合作协议,即小米不在发布会中提及出门问问,也不会用其产品作演示,但其仍未终止对于小米电视的服务支持(莫非是想偷着试一把自己的技术)可见一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双方未达成协议,小米并没有主动演示出门问问的技术,且对出门问问并未关闭对于小米电视支持服务并不知情。
对此,出门问问在最新的《小米电视与出门问问合作的说明》中称: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实在无法验证小米是故意用的还是“不小心”用的。我们没有强迫任何人访问我们后台,进了别人的门,怪别人没有及时关门,强盗又赢了。疑问又来了,一个连自己产品谁在用?怎么用都无法控制(不是不关门,是根本关不上门),甚至不知所以然的主打技术的企业,其技术的含量到底有多高?
不管怎样,最终的结果是出门问问演砸了,也许正基于此,出门问问只有孤注一掷于后来的造势了,除了前述的公然弃契约精神于不顾,就是在答应与小米事后再继续进一步沟通,但却没有沟通,又单方面以市场总监与CEO轮番上阵的方式不断吐槽小米,以期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尽管这个制高点从一开始就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和必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此次小米与出门问问的“互撕”,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由于其中一方“借势”不成,为了“造势”,不惜违背商业契约精神,所谓“一言不合就违约”,甚至最后演变成不讲事实,撒泼耍赖(相比之下,小米的声明只是在陈述事实,两种态度高下立现),这样的企业即便是技术再牛,也难有合作伙伴的支持(因为合作伙伴有随时被出卖的风险),而缺乏了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这样的企业能走多远呢?
|